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SⅡ反应中心D1蛋白的小肽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用人工合成的PSⅡ反应中心D1蛋白中(229~240)的12肽,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后做为抗原免疫家兔, 获得抗菠菜D1蛋白抗体. 免疫双扩散法测得其具较高的效价,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仅与D1蛋白有免疫亲和反应. 表明此抗体可作为检测D1蛋白及其光抑制时降解产物的探针.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玉米基部节间质量性状与茎秆强度形成的内在关系,该研究选用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玉米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特点,分析茎秆内部木质素积累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合成酶活性对茎秆强度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耐密品种‘先玉335’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DWUL)和直径均较高,不同品种的茎秆强度快速形成时期有一定差异,与木质素的积累密切相关。(2)耐密品种茎秆穿刺强度(RPS)和木质素积累快速形成时期较不耐密品种‘新玉41’长5~7 d,穿刺强度高于不耐密品种24.9%~36.6%,其木质素积累量高于不耐密品种12.5%~47.0%,且RPS和木质素积累速率较不耐密品种快。(3)玉米抽雄期(VT)前是基部节间木质素快速积累的关键时期,玉米大喇叭口期(V12~V15)酶活性与抽雄期木质素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茎秆强度形成至关重要。(4)在玉米12叶期耐密品种‘先玉335’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均显著高于不耐密品种‘新玉41’,PAL、TAL、CAD和POD分别较‘新玉41’高1.85、0.30、0.11和0.42 U·mg-1。研究认为,玉米大喇叭口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较强,能有效促进木质素的快速积累,增加茎秆抗倒伏强度,进而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3.
光系统Ⅱ核心天线CP43的纯化及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菠菜放氧的PSII核心复合物经0.8mol/LTris-HCl(pH8.0)洗涤后,用温和的非离子去垢剂DM和高浓度的LiClO4增溶,再经DEAE-Toyopearl-650S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可得到PSII核心天线43kD叶绿素a结合蛋白(CP43)。SDS-PAGE显示一条43kD蛋白质带。根据Arnon法和Markewll法的结果表明,每个蛋白质分子结合20~21个分子的叶绿素a。室温条  相似文献   
4.
光系统II核心天线CP43的纯化及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菠菜放氧的PSI核心复合物经0.8mol/LTris-HCl(pH8.0)洗涤后,用温和的非离子去垢剂DM和高浓度的LiClO4增溶,再经DEAE-Toyopearl-650S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可得到PSII核心天线43kD叶绿素a结合蛋白(CP43)。SDS-PAGE显示一条43kD蛋白质带。根据Arnon法和Markwel法的结果表明,每个蛋白质分子结合有20~21个分子的叶绿素a。室温条件下,CP43在红光区具有671nm的最大吸收峰和683nm的荧光发射峰,以及W型的圆二色信号,表明其处于较为天然的状态。文中还制备并鉴定了对CP43特异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5.
西施舌幼虫及稚贝致死温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9年6月11日-7月16日,在广东汕头市达濠海水种苗场,对西施舌幼虫及稚贝,进行了高温致死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西族舌壳顶幼虫最高临界温度为28℃;体长0.348-0.509mm(平均体长0.437mm)的雅贝,最高临界温度与壳顶幼虫无明显差异,体长5.50-6.20mm(平均体长5.80mm)的稚贝,最高临界温为29℃。  相似文献   
6.
菠菜放氧的光系统Ⅱ(PSⅡ)核心复合物经0.8mol/L Tris(pH8.0)洗涤后,用温和的非离子去垢剂DM和高浓度的LiClO4增溶,再经DEAE-Toyopearl-650S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可得到PSⅡ天线组分中的叶绿素α/b结合蛋白(CP29)。SDS-PAGE显示一条30kD蛋白质带。根据Arnon法和Markwell法的结果表明,每个蛋白质分子结合有7~8个分子的叶绿素α和2~3  相似文献   
7.
北京城市公园环境下自生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栽培植物景观已造成资源消耗过高、景观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城市中可自播繁衍、无需过多养护管理同时可发挥生态效益的自生植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以往研究主要以整个城市环境作为基底,针对其在城市绿地中的分布特征鲜有报道。为揭示城市绿地中自生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及其分布的时空格局以指导低维护景观的营建,本研究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采用网格布样法,于2015年生长季的3—11月对所有样点重复调研七次,运用多样性指数、群落聚类、Duncan检验等统计计算方法针对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及群落分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全园自生植物丰富,共记录到32科98属128种,其中乡土植物占76.56%,外来植物占23.44%,入侵植物占12.50%。在物种组成的时间变化上,各月份记录到的物种数呈单峰型分布,8月末物种数达到峰值,为98种;菊科(Asteraceae)植物物种数在整个生长季显著高于其他科,外来植物物种数及其所占比例均在夏季达到最高。从空间格局看,路边和林地是样方数量最多的生境类型,所容纳的物种数也最多,分别为109和106种。自生植物群落多样性在10月初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其次是8月末、4月末和6月初;各生境下的群落多样性排序较为不稳定,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各季节不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所致。依据物种优势度,自生植物群落共被划分成了42个群落组,各季节和各生境下有其特定优势种和群落组合,其中有9个群落组在春、夏、秋三季均有出现,且大多数群落组随着季节变化景观呈现出丰富的野趣效果。这些研究结果在未来低维护、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及地域性特色的可持续性城市绿地植被景观营造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株龄薰衣草花生物学性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差异, 以昆明薰衣草CAS08 (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Lavandula latifolia Medik.)为试材, 对不同株龄(一年生 、两年生和三年生)薰衣草的花枝、 精油提取率和精油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不同株龄薰衣草的单支花生物学性状差异显著(P 〈0.05); 薰衣草花精油的提取率在不同株龄间有差异, 分别为一年生熏衣草花精油提取率3.40%、 两年生2.37%和三年生3.60%; 薰衣草CAS08花精油的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芳樟醇、樟脑和红没药醇, 株龄对精油中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有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南薰衣草产业化发展及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云南两个薰衣草品种(CAS07和CAS08)鲜花及干花精油,然后经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CAS07鲜、干花的得油率分别为2.2%和2.7%,CAS08鲜、干花的得油率分别为3.3%和3.8%,两个不同品种间的薰衣草精油得油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品种鲜、干花得油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AS07薰衣草精油中的主要化合物有:芳樟醇(38.58%~39.16%)、乙酸芳樟酯(21.80%~26.71%)和乙酸薰衣草酯(7.69%~13.15%);CAS08薰衣草精油中的主要化合物有:桉叶油醇(49.70%~49.80%)、樟脑(13.64%~14.26%)、α-红没药醇(6.62%~7.65%)。本研究结果发现鲜花采收后及时加工比干花加工提取精油产量更高,精油品质更好;可为云南薰衣草产业化发展决策提供理论科学依据,并为建设美丽家庭农场及特色生态庄园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电子克隆获得葡萄(Vitis vinifera Linn.) (E)-β-丁香烯合酶基因的cDNA序列;以从葡萄品种‘德引84-1’(‘Deyin 84-1’)果肉中提取的mRNA为cDNA模板,利用特异PCR技术克隆得到1个全长1 880 bp的基因,被命名为Vv-ECar(GenBank登录号JF808010),该基因序列包括开放阅读框1 674 bp、3’非翻译编码区209 bp和poly+ (A) 28 bp,可编码557个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葡萄Vv-ECa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葡萄VvGwECar2基因的同源性达93%,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0.8%,均含有植物萜类合酶家族共有的保守域DDXXD;葡萄Vv-ECar与茶[Camellia sinensis (Linn.)0.Kuntze]和杨(Populus balsamifera subsp.trichocarpa×P.deltoids)的萜类合酶相关基因同源性均在73%以上;分子进化树的分析结果也显示葡萄Vv-ECa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同源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葡萄果实发育的不同阶段均有Vv-ECar基因的表达,但其相对表达量随果实的发育呈先低后高的趋势,其中在幼果期相对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