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8篇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株侧孢芽孢杆菌产生的细菌溶解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所保藏的菌种中筛选并经紫外线处理获得一株产细菌溶解酶的侧孢芽孢杆菌。研究了产生溶解酶的最适条件;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最适浓度为0(?)2%,超过此浓度抑制此酶的产生;在菌的稳定生长期,酶的产量最高。用 DEAE-纤维素柱层析提纯的酶制品,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呈现一条主带。培养滤液和酶制品能溶解全部供试溶菌谱的革兰氏阳性菌,对个别几株铜绿色假单胞菌也有较低的溶解活性。溶菌的最适 pH 是7.5,最适温度是45℃,Tris-HCl 缓冲液的浓度超过0.05M,溶菌活性就突然下降。  相似文献   
2.
张晗冰  孔范龙  郗敏  李悦  孙小琳 《生态学报》2018,38(13):4869-4878
以胶州湾洋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互花米草入侵年份(0、1、5、8年)分层采集土壤样品(0—10、10—20、20—40 cm和40—60 cm),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和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及两者相关性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光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表层土壤LOC含量,且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P0.05)。同时也改变了土壤LOC垂直分布规律,除光滩和入侵1年样地表现出沿剖面逐渐上升之外,其他样地表现为沿剖面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但并未改变酶活性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4种酶活性变化趋势有所差异,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随入侵时间延长先急剧增加后逐渐减少,而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LOC和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且互花米草入侵时间越长两者间相关性越低,8年后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根据氧分压的高低与氧气结合或解离。除氧气运输外,红细胞可通过免疫黏附、调节补体系统活性、直接杀伤病原体等机制执行免疫调控功能。哺乳动物与非哺乳动物内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分别具有各自的免疫功能,并且通过多种机制来执行免疫调控功能。随着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的不断进展,哺乳动物CD71+有核红细胞已被证实在多种生理与病理模型中发挥着免疫调控功能,在机体正常发育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研究红细胞群体内的异质性,具有免疫特性的免疫红细胞亚群展现出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园园  王勇  李悦  丁建  张晶  江新华 《菌物研究》2020,18(3):189-194
为探究秦巴山区富硒蛹虫草有效成分及硒存在形态,以秦巴山区蛹虫草CM-1518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质量分数亚硒酸钠(0~500 mg/kg)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其有效成分及硒存在形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亚硒酸钠质量分数为100 mg/kg时,蛹虫草鲜质量最高,为293.41 g/盒。当亚硒酸钠质量分数为200 mg/kg时,虫草素、虫草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06 mg/g和2.10 mg/g,表明硒与虫草素和虫草酸可协同增效,但虫草多糖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亚硒酸钠的添加不利于腺苷的合成积累。经计算,富硒蛹虫草中有机硒所占百分比均高达99.9%,低浓度的亚硒酸钠可促进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多糖中硒的合成,但高浓度的硒却降低其合成,且富硒蛹虫草中可溶性多糖中硒含量高于可溶性蛋白硒含量。试验表明适宜浓度的亚硒酸钠可促进蛹虫草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合成积累。  相似文献   
5.
由粉丝厂的酸浆中分离到一株有强大的凝集淀粉能力的纯培养菌,初步定名为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eus lactis)。用扫描电镜直接观察证明凝集淀粉因子位于细胞壁的外侧。同样可以用离体细胞壁观寮到淀粉凝集活性。用胰凝乳蛋白酶处理细胞可使凝集淀粉能力丧失,证明这种凝集因子是位于壁上的一种功能蛋白。用溶菌酶处理菌体,用90,000倍相对离心力所得的上清液也有凝集淀粉活性,从而证明这种蛋白能溶于水中,它很可能是一种外源凝集素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细胞外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含量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1(NR1)表达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脑保护作用及其神经递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用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收集清醒、缺血15 min及再灌注0~1 h微透析标本。于全脑缺血15 min再灌注1 h后,迅速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NMDA受体NR1亚单位的表达情况。结果: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应时点比较,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大鼠海马微透析液中Glu、Asp含量明显降低(P<0.05, 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大鼠海马组织NMDA受体亚单位NR1表达明显受抑制(P<0.05, 0.01)。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不仅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还能抑制NMDA受体亚单位NR1的高表达而产生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华丽  郗敏  孔范龙  李悦  乔婷 《生态科学》2016,35(2):183-188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质中最容易被微生物利用的一部分, 是土壤微生物代谢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DOM 的生物降解反映了其稳定性及在物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对土壤的碳循环和大气的温室效应有重要影响。目前, 有关DOM 生物降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解过程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两大方面, 该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表征指标可以归纳为降解率、降解速率、半衰期等矿化动力学指标和光谱指标两大类; 降解过程直接取决于DOM 分子大小、结构和微生物群落、数量和活性等直接影响因素, 而土层深度、土壤湿度、温度、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pH等间接因素通过影响DOM 的组成结构及微生物的性质进而影响DOM 的降解过程。在此基础上, 论文指出了目前国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SHIV-XJ02170在中国恒河猴感染后期传代过程中病毒和宿主的变化特点,并分析env基因的序列变异。方法将感染中国恒河猴G0401V后期(5年)的SHIV-XJ02170病毒垂直传代2只猴(G0401V→G0402V→0403V),同时,剔除G0401V猴CD8+T细胞使潜伏的病毒大量复制后传代1只猴(G0401V→G0404V),应用流式细胞术、病毒载量测定、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该病毒在猴体内长期适应后的病毒和免疫学指标及序列变异特点。结果 G0401V在感染后期仍能稳定传代,且表现出毒力增强的特点。其传代猴G0402V在传代后41 d死亡,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衰竭,仅为43个/mL,符合艾滋病感染猴快速进展型的特征。剔除体内CD8+T细胞之后的传代猴G0404V的表现类似G0401V,即长期低水平的病毒血症水平。env基因序列分析发现SHIV-XJ02170在G0401V体内长期适应后发生了可遗传的序列变异,并引起糖基化位点的改变。结论 SHIV-XJ02170在猴体长期适应后的传代过程中表现出向强毒株过渡的特征,为进行SHIV-XJ02170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植物组织中糖与糖醇乙酰化及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一种用1-甲基咪唑为溶剂和催化剂、盐酸羟胺和乙酸酐为肟化和乙酰化试剂,对植物样品中糖与糖醇进行乙酰化衍生化后的气相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的分析方法.并对糖与糖醇乙酰化影响较大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组成和反应物浓度等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糖与糖醇乙酰化各步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析了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及其用量对衍生化效率的影响.对多种糖与糖醇乙酰化产物进行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FID检测及GC-MS结构鉴定.研究证明,在合适条件下应用此方法对糖与糖醇进行乙酰化,反应完全,产物单一,能得到理想的分离、检测和定量分析效果.适用于微量植物组织中多种单糖、双糖及其糖醇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山松种实性状与生殖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云南松(P. yunnanensis)与油松(P. tabulaeformis)自然杂交产生的二倍体杂种,是植物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典型案例。高山松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占据了两个亲本种都不能正常生长的高海拔地带。良好生殖适应性的产生是物种形成的关键,但对高山松在高海拔生境下生殖适应性的变异与杂交起源遗传背景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该研究通过对来自该种分布区内6个代表居群样本、13个反映高山松生殖适应性的种实性状的分析,探讨了其生殖性状在居群水平的变异模式,揭示了具有不同遗传组成和起源历史的高山松居群的生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6个研究居群在种实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育种鳞数、总种鳞数、总种子数、可育种鳞率和可育种鳞密度等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球果结种率与经度和生态梯度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胚珠败育率则与经度和生态梯度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球果长度也呈现了与经度的显著负相关。高山松球果结种率很高,平均为74%;球果的结种数、种子长和种翅长与云南松、油松及其它松属双维管亚属多数种接近;球果长度、球果总种鳞数接近油松的报道。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松在亲本种不能正常生长、繁衍的高原环境下具备正常的生殖能力;其种实特征在居群间分化显著并呈现一定的地理梯度变化。居群间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其杂种起源特性,与高山松居群的遗传背景有关,也反映了处在异质生态环境中的高山松居群具有各自的生殖生态进化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