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被公认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以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碳氮比(MBC/MBN)、碳磷比(MBC/MBP)适宜,MBC、MBN、MBP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除MBP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外,其他指标均为指数模型。C0/(C0+C)均25%(4.9%—6.2%),呈强烈的空间相关,这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MBC、MBN的高值区集中在坡中上部;MBP的格局明显不同,高值区集中在坡脚;MBC/MBN斑块较大,变化缓和;MBC/MBP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斑块多而破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很多,其中,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主要因子有土层厚度、pH、碱解氮。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因此,应采取适宜措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6-2010年北京市延庆县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网络直报肺结核患者就诊及追踪情况,为进一步推进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0年延庆县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网络直报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性分析。结果:2006-2010年延庆县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网络直报患者主动就诊到位率为90.18%,追踪到位率为67.35%。在主动就诊到位的450例病人中,106人(23.56%)诊断为非结核,被诊断为初治痰涂片阳性、复治痰涂片阳性和初治痰涂片阴性患者分别占主动就诊到位病人的56.67%、1.78%和18.00%。结论:非结防机构是肺结核患者接受治疗的主要场所,在肺结核患者的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针对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网络直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主动就诊率和追踪到位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植被恢复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生态重建的关键步骤。通过总结已有的结果和分析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试验站部分试验数据,研究了西南喀斯特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结果发现:西南喀斯特沿北、中、南亚热带至北热带的海拔递减、气温和降雨量升高的梯度格局下,群落的高度、盖度增加,密度、科属种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呈递减趋势;不同区域沿草丛、灌丛、灌乔丛、乔丛的顺向演替方向上,群落的高度、盖度增加、密度减小,科属种数量及物种多样性除北亚热带持续增加外,其他3个区域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灌乔丛,乔丛反而有所下降;西南喀斯特植被演替是生物驱动因素与环境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演替的建群种和关键种不同,其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受多样性和结构性的共同控制,因地质和生态环境恶劣,植被退化容易恢复难,充分理解和认识植被演替规律对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ob/ob小鼠血清中miR-122的含量较正常C57BL/6小鼠显著升高.本文进一步研究肝脏特异性miR-122及其靶蛋白AldoA(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A)在ob/ob小鼠肝脏代谢中的作用.首先,经qRT-PCR技术检测发现ob/ob小鼠肝脏miR-122水平较C57BL/6小鼠显著下降,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ob/ob小鼠肝脏其靶蛋白Aldo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以miR-122分子转染293T细胞后收集其分泌的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经qRT-PCR检测确认后采用特异性荧光染料DiI-C18标记MVs,以不同剂量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体内,不同时间点取肝组织做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证实,包裹有miR-122的MVs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肝脏,同时qRT-PCR定量分析发现肝组织中miR-122含量显著升高,而蛋白质印迹检测发现其靶蛋白AldoA在肝脏中表达显著下降.AldoA主要催化糖酵解途径中果糖1,6-二磷酸和磷酸二羟丙酮及甘油醛-3-磷酸之间的转变,miR-122靶向作用AldoA可能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胎儿生长受限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物模型法对于人类疾病病因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作用。将动物模型法引入对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的探索,不仅可以让我们观察FGR患者及胎儿在不同孕期各自的表现,还可以让我们对发病胎儿在出生后不同年龄阶段的自然表现进行继续研究。人们在FGR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利用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这为进一步阐明FGR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7.
利用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主产区5个不同林龄(1a、2a、3a、5a和8a)15个样点45个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桂东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碳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3a林龄(195.25t·hm-2)5a林龄(169.57t·hm-2)8a林龄(166.70t·hm-2)2a林龄(165.00t·hm-2)1a林龄(111.84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4.87~80.54t·hm-2,占总碳储量的4.36%~48.31%,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凋落物层为0.92~3.25t·hm-2,占0.82%~1.91%,随林龄增加呈递减趋势;土壤层为3a林龄(162.53t·hm-2,83.24%)2a林龄(141.55t·hm-2,85.79%)5a林龄(112.26t·hm-2,60.22%)1a林龄(106.05t·hm-2,94.82%)8a林龄(84.50t·hm-2,50.69%)。(2)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3.10~78.97t·hm-2),占63.64%~99.25%,其中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以树干最大(1.58~68.84t·hm-2),占乔木层碳储量的50.90%~87.18%,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枝、叶、根分别占4.97%~12.17%、1.97%~22.36%和5.87%~14.57%,均随林龄而下降。(3)桂东南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固碳量平均为11.73t·hm-2·a-1,2a林龄(16.03t·hm-2·a-1)最大,3a林龄的固碳能力也很高,8a林龄年净固碳量与5a林龄持平,高达11.96t·hm-2·a-1,是较好的碳汇林业树种。提高桉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其负面效应将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3个不同森林类型的6个代表性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森林类型植物和土壤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C和N含量均为次生林最高,人工林最低,土壤P含量为人工林最高,原生林最低;植物C和P含量变化趋势为人工林>原生林>次生林,植物N含量为次生林最高,原生林最低.土壤C∶P、N∶P以及植物C∶P均为原生林显著高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C∶N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差异不显著;植物N∶P为次生林最高,人工林最低,植物C∶N为原生林>人工林>次生林.在不同森林类型中,乔木叶片N含量与P含量、C∶N与C∶P以及C∶P与N∶P之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除了植物叶片C∶N与N∶P以及土壤C∶N与N∶P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外,植物和土壤的C、N、P、C∶P均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乔木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中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神经精神药物研究中动物自主活动评价提供科学客观、规范灵敏的指标评价体系。方法选用经典的镇静药物力月西、兴奋药咖啡因,以及镇静安神临床疗效肯定的中药远志及人参,研究对小鼠水平自主活动指标,包括周边区、中央区及总区域的运动、静息状态等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周边区运动路程、周边区运动时间与小鼠的兴奋状态成同向变化,静息总时间、周边区静息时间与小鼠的兴奋状态成反向变化。以上7个指标能准确、有效的评价小鼠的行为学改变。结论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周边区运动路程、周边区运动时间、静息总时间、周边区静息时间为评价小鼠自主活动客观灵敏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不同耕层(0~10和1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36年)定位施肥试验田为平台,系统分析了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和不施肥对照(CK)下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及其组分氨基酸氮、氨基糖氮、铵态氮和酸解未知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与CK相比,OM和RF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OM、RF和CF处理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分别比CK增加10.7%~42.6%和12.2%~51.5%。与CF和CK相比,OM和RF处理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氨基酸氮、铵态氮、酸解未知氮和氨基糖氮含量。不同施肥处理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和非酸解性氮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OM>RF>CF>CK。各施肥处理稻田0~10 cm土壤氨基酸氮、铵态氮、氨基糖氮和非酸解性氮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壤。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RF和OM处理有利于增加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氮含量,增强稻田土壤供氮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