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含神经酸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自然界中植物果实的含油量、神经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认为 ,在目前发现的 31种含有神经酸的植物中 ,蒜头果、盾叶木和遏蓝菜果实含油量高、且富含神经酸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开发神经酸产品的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枣与杜仲配伍的研究,发现大枣对杜仲有风味修饰和增强杜仲功效的作用,两者配伍后,不仅具有杜仲补肝肾的功能,还具有大枣补脾胃的作用,达到了既补肝肾、又调脾胃的特异效果。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结实力与杂交组合方式以及参与杂交的亲本材料有关,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的杂交结实力高于以甘蓝型作母本的组合:芥×甘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数/花为 2.64 粒,而甘×芥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数/花为 0.10 粒。芥甘杂种一代形态特征和生育期介于双亲之间,甘芥杂种一代不表现整齐的中间类型,株间差异明显;总体来看,芥甘杂种一代与双亲回交的结实力(0.40,0.21)低于甘芥杂种一代与双亲回交的结实力(3.30,1.74),无论是芥甘杂种一代还是甘芥杂种一代,用甘蓝型油菜作父本回交的结实力高于用芥菜型油菜作父本回交的结实力,但也有个别回交组合出现例外,不表现上述规律。 B C1 代种子当年播种出苗率低(18.5% ),群体株间性状差异明显,生育期极不一致。芥甘杂种一代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第二次回交,其平均结实数/花较回交一代提高 1.08 粒, B C2 代种子当年播种出苗率仍较低,但较对应的 B C1 代稍有提高,群体中出现趋回交父本性状但雄性育性彻底退化的植株。芥甘杂种一代自由授粉所得 F2 群体是一个变异极为丰富的遗传群体。  相似文献   
4.
以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组合芥酸含量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模型)控制.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da)和显性效应(ha)分别为-4.718 0和4.419 5;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b)和显性效应(hb)分别-4.005 8和2.023 7;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差异较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占第一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的65.98%;2对主基因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绝对值在0.338 7~3.694 1),其中第一对主基因显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效应(jba)较大,为3.694 1.B1、B2和F2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83%、44.76%和87.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29%、41.21%和0,F2代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在早期世代对芥酸含量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杜仲籽油与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杜仲籽油和紫苏籽油的脂肪酸组成、α-亚麻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不仅脂肪酸GC指纹图谱较为相似(脂肪酸组成、含量基本相同),而且外观、气味、折光率等质量指标也非常相近。说明了杜仲籽油具有与紫苏籽油同样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自然界中植物果实的含油量、神经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在目前发现的31种含有神经酸的植物中,蒜头果、盾叶木和遏蓝菜果实含油量高、且富含神经酸,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开发神经酸产品的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7.
刘璐  黄镇  卢虹  郎丽娜  赵娜  徐爱遐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1):2191-2196
该研究在前期对‘吴旗黄芥’黄籽性状遗传图谱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白菜及拟南芥基因组信息,在芸薹属白菜A基因组BAC克隆KBrH105I15上设计了5对SCAR引物,在拟南芥第3染色体黄籽基因的同源区域At3g14120与At3g29615附近设计了6对IP引物,11对引物分别扩增F2群体(‘吴旗黄芥’ב武功褐芥’)的1 212个单株,开发与‘吴旗黄芥’黄籽基因更近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来自于白菜A基因组BAC克隆KBrH105I15上的Y12(Y12为共显性标记),以及来自于拟南芥第3染色体同源区域At3g24180的IP-6表现与‘吴旗黄芥’黄籽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2和0.1cM,较之前最近的标记距离分别缩短0.3和0.2cM。这2个标记的开发对开展‘吴旗黄芥’黄籽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丁娟  黄镇  张学贤  卢虹  刘璐  徐爱遐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11):2270-2276
以甘蓝型油菜自交系2205(强耐盐型)、487(中耐盐型)和1423(敏盐型)为材料,采用土培+水培方法于五叶期研究了0(无盐胁迫,CK)、60 mmol·L-1(低盐)、120 mmol·L-1(中低盐)、180 mmol·L-1(中盐)、240mmol·L-1(高盐)NaCl胁迫后的叶片MDA、可溶性糖、甜菜碱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特征,为油菜耐盐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叶片MDA含量在低盐和中低盐胁迫下降低且显著低于CK,在中盐和高盐胁迫下显著升高,并以品系2205含量最低且升幅最小,品系1423最高且升幅最大。(2)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低盐和中低盐胁迫下减少(但2205在中低盐胁迫下显著高于CK),在中盐和高盐胁迫下升高且显著高于CK,并以品系2205含量最高增幅最大且显著高于品系487和1423,品系1423含量最低且增幅最小。(3)叶片甜菜碱含量随NaCl浓度升高增加,品系2205和487在中低以上盐浓度胁迫下显著升高,品系1423仅在高盐胁迫下显著升高,并以品系2205含量最高且增幅最大,1423含量最低且增幅最小。(4)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低盐和中低盐胁迫下显著增加,且以2205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且增幅最大,但在中盐和高盐胁迫下显著减少,并以品系1423含量最低且降幅最高。研究表明,120mmol·L-1以下NaCl胁迫对油菜苗期生长可能有促进作用,180mmol·L-1以上NaCl胁迫则有明显抑制作用,且NaCl浓度越高油菜受伤害越重;油菜苗期生长阶段,NaCl胁迫浓度在120~180mmol·L-1时各生理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可能是鉴定耐盐性强弱的适宜浓度;综合分析认为,品系2205具有强的耐盐性,品系1423耐盐性最差,这与之前萌芽期和幼苗期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