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血液淋巴细胞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条件下的细胞周期动力学及丝裂霉素C(MMC)诱发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用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方法确定细胞的分裂次数。实验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血液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2天后出现第二次分裂细胞,3天后达峰值(占分裂细胞中期相的38.9%),此后,其百分比逐日下降,培养后4天出现第三次分裂细胞,第5天出现第四次分裂细胞。Brdu浓度在8—24μg/ml范围内对SCE本底无影响。6ng/ml MMC所诱发的SCEs比对照组高3倍以上,说明中华大蟾蜍对MMC的诱变作用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2.
中国鼠刺螨属一新种记述(蜱螨目:皮刺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刺螨属(Myonyssus Tiraboschi)于1904年所建立,以M.decumani为模式种。Fon-seca于1948年将此属隶于厉螨科(Laelaptidae)。迨至1955年,Furman和Tipton又将此属归属于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的巨刺螨亚科(Macronyssinae)。他们认为巨刺螨亚科  相似文献   
3.
厉螨科(Laelaptidae)的地厉螨属(Dipolaelaps)系由和于1960年所建立。四年来,见诸文献者,只发表一种,此属的模式种为D.ubsunuris,本文所述,即其第二种。 关于地厉螨属的属征,除原作者的记述外,王敦清(1964)曾作了一些补充厘订,同时对此属在分类学上的位置与近缘属的关系亦作了讨论。原作者认为地厉螨属的位置系介于血厉螨属(Haemolaelaps)与厉螨属(Laelaps)之间的一个属,而王氏则提出此属则介于血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用蚊虫系采自北京郊区、人工养殖5年的实验室种群。室内保持25—28℃及70—80%的相对湿度。平均水温24℃±1。必要时对幼虫或成蚊进行单体饲养。以小鼠做为血源。 一、生活史所需时间 取一含203枚卵的卵筏,跟踪观察各期变化。共孵出幼虫169条,孵化率83.25%。幼虫发育所需时间以2龄为最短、4龄为最长。特别间差异不大,见表1。各龄幼虫均有死亡,除2龄死亡率为2.5%,其余均在3—8%之间。羽化出成蚊95只,羽化率为91.35%。雄蚊与雌蚊数量之比为1.2:1。  相似文献   
5.
染色体的着丝粒和着丝动粒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同一种结构,这两个词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最近以来,一些作者强调指出,它们在结构上是互相有区别的。虽然它们都位于染色体的主缢痕处,但是在空间上和功能上是关系密切而又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构。着丝粒(Centromere)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着丝粒所呈现的是一个具有少量染色体纤维的区域,是两条染色单体的纤维互相混合的地方。着丝粒区通常含有高度重复的DNA,而且可看到电子密度高的粒状结构。在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着丝粒区有四个粒状结构,每条染色单  相似文献   
6.
流式核型分析是用流式细胞光度术(FCM)定量分析染色体的 DNA 分布,以便得到某种染色体在物种或细胞群体中的频数。其原理是把染色体分散于悬浮液中,用荧光染料对DNA 进行染色后,染色体以百万分之一秒的速度逐个通过激光束的焦点,产生的闪光被接收,并转换为电脉冲后,以频率分布图表示。流式分类是上述方法的延伸,使带有特殊 DNA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