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其中1台红外相机(位置信息:114°14′54″E,31°56′10″N,海拔268m)于2019年3月19日拍摄的一段视频中记录到1只鸫科(Turdidae)鸟类。该鸟头和颈部灰色,背部及腹部栗红色,飞羽及尾羽黑色,喙黄色。经查阅《中国鸟类图鉴》(赵欣如等2019)、《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等文献,确定其为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雄鸟。因从视频中未观察到更多该鸟的形态特征,不能确定其所属亚种。  相似文献   
2.
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片段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是鸟类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与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正作者在山西进行野外调查期间,曾在不同地区多次发现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的活动。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调查期间,在两个地点(38°46′38.16″N,111°54′51.33″E,海拔2 237 m;38°46′39.54″N,111°54′54.39″E,海拔2 298 m)拍摄到灰头鸫的照片及视频,拍摄  相似文献   
5.
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至2003年春季,采用样线调查和媒鸟招引,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结合RS和GIS分析了在景观水平上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并借助逐步逻辑斯谛回归分析了影响繁殖期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关键尺度和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白云保护站,占区雄性白冠长尾雉在不同栖息地类型中的出现频率不同,出现最多的是混交林,其次是杉木林,随后是松林、灌丛、阔叶林;在董寨自然保护区内,在115 m尺度和250 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均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而到农田的距离是距离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回归分析和AICC及Δ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表明,影响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115 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和到农田的距离。建议在制定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保护策略时,应加强现有适宜栖息地的管理,改善栖息地布局,并从景观尺度上开展针叶林对白冠长尾雉种群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香港的环境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已经引起普遍的重视。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香港的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香港环境教育的发展对内地环境教育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鸟类, 其面临的人为干扰压力日趋严重。为更好地了解白冠长尾雉对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的响应, 我们于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 在其东部分布区的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康山)、湖北中华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华山)和湖北平靖关村及三潭风景名胜区(平靖关),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其日活动节律, 并借助重叠系数测算了其与人为干扰在时间上的重叠程度以及与人为干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连康山的人为干扰强度最高, 而中华山和平靖关的人为干扰强度接近且均低于连康山。雄性白冠长尾雉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在三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雌性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日活动节律在平靖关与连康山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而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在中华山与连康山之间、平靖关与连康山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地白冠长尾雉日活动高峰和人为干扰出现的高峰也存在差异, 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错峰活动现象, 其中在人为干扰最强的连康山, 白冠长尾雉的活动与人为干扰的重叠程度最低。这些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节律可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 且在行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 它们可以通过调整日活动节律来适应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8.
地方立法是中国自然保护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然保护区地方立法从数量上看已不少,但整体上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质增效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116部中国自然保护区地方法律规范的实证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地方立法主要呈现立法时间跨度较大、立法数量新时期增长较快、立法地域分布广泛、立法模式上综合性与专门性相结合等特征。当前,自然保护区地方立法面临着过时立法、抵触立法、重复立法等诸多问题。为有效破解上述难题,可尝试从立法清理和立法特色两个维度下功夫,加快地方立法清理的工作进程,突出地方立法特色,提升中国自然保护区地方立法质效。  相似文献   
9.
白冠长尾雉育雏期的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20 0 1年 4~ 8月 ,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育雏期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野外共遇见 2 4个不同的家族群 ,平均大小为 (2 96± 0 35 )只。白冠长尾雉的家族群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 ,这些地方的坡向以东南方向居多、坡度较缓而坡位靠下 ,与林缘的距离大于 6 0m而与水源的距离通常小于 30m。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 ,与林缘的距离、乔木胸径、灌木盖度、草本植物的种类和高度等是影响白冠长尾雉家族群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植被结构 ,尤其是草本植物的特征 ,是影响家族群栖息地选择的主要方面。建议在对白冠长尾雉采取保护措施时 ,从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隐蔽条件入手。注意保护现存栖息地 ,在育雏期保护好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对城市麻雀栖息地利用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城市化水平不同的8个区域中麻雀(Passermontanus)的数量分布现状以及影响麻雀分布的栖息地因子。结果表明,越冬期和繁殖期的麻雀数量均与城市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程度高的城市中心商业区、高层居民区和城市主干道中的麻雀数量均很少;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城乡结合区、公园、城市的平房区及古建筑区域中麻雀数量均较多;高校校园和低层楼房居民区,虽然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但由于植被较丰富,麻雀数量也较多。平房面积、针叶树数量、阔叶树数量、空调数量、高层楼房的面积、硬化地面的面积、人流量及车流量是影响麻雀栖息地利用的重要因素。其中平房面积、针叶树、阔叶树、空调的数量增加,可为麻雀提供栖息条件而有利于麻雀的利用;硬化地面的面积、高层楼房的面积、人流量及车流量的增加,由于减少了杂草等麻雀的食物来源并增加了干扰,不利于麻雀的利用。结果表明,虽然麻雀是一个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物种,但在快速的城市化变迁中,它已表现出对高度城市化环境的不适应。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应考虑到为以麻雀为代表的城市鸟类提供生存必要的植被和繁殖场所,构建人鸟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