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腊梅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名称: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材料类别:初夏,先行环剥当年新生健壮枝条,10天后,剪取环剥切口以上的带芽茎段,长2cm左右,具一对对生腋芽。培养条件:增殖培养基为MS+6-BA1.0mg/L(单位下同)+ZT0.1+环烷酸钠0.05+卅烷醇0.01;光照度1000lx。生根培养基为改良MS(大量元素减去2/3,维生素B_1增加到0.6,余不变)+  相似文献   
2.
如何准确地模拟物种宏观丰富度格局和特有性中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生物地理学的热点话题。西南地区是我国壳斗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环境驱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西南地区161种壳斗科植物7258个分布点位数据,利用点格局法和物种分布模型两种方式构建了物种丰富度、加权特有性指数和校正加权特有性指数的分布格局,并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分析上述3个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总体上看,物种分布模型模拟的3个指数在空间上比点格局法更为连续,但数值高低分布情况具有相似性: 两种方式模拟的物种丰富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滇南边缘、桂北部和桂西南部地区(62~89种);加权特有性指数最大值集中在滇南和桂西地区(1.77~5.02);藏东南、秦岭-大巴山、桂西南部和滇东南地区具有最高的校正加权特有性指数(0.07~0.17)。SAR模型结果显示:最干月降雨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海拔变幅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均显著,最干月降雨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潜在蒸散量和海拔变幅对加权特有性有着显著影响,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干月降雨量、历史温度变化、增强型植被指数变异系数和海拔变幅对校正加权特有性的影响显著;SAR模型对物种丰富度、特有性指数和加权特有性指数的拟合效果(R2=0.857、0.733、0.593)分别优于普通线性模型(R2=0.689、0.425、0.422)。综上,水分可获得性、气候季节性、生境异质性、历史气候变化和土壤状况是制约西南地区壳斗科丰富度和特有性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滇南、滇东南、桂西南、桂西、秦岭-大巴山以及藏东南地区是壳斗科物种丰富度中心或特有性中心,应受到重点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文献、走访与路线踏勘,并结合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等方法对甘孜州水土保持牧草种类组成与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区系特征及应用方式。结果表明,甘孜州水土保持牧草有11科28属120种,其中双子叶植物7科10属62种,单子叶植物3科17属57种,多年生植物占主导(96种)。有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4个优势科,蓼属(Polygonum)、蒿属(Artemisia)、羊茅属(Festuca)3个优势属。植物区系上,以温带与泛热带区系分布为主(占总属数的71.43%),且温带成分所占比例最大(46.43%),其次为泛热带成分(25.00%)。空间分布不均,种类在垂直方向以2000~3500 m最丰富,水平方向以东西部高山峡谷区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聚乙烯醇滴眼液对干眼症患者泪液中IL-1β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于我院治疗的干眼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结果,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泪液中IL-1β及TNF-α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泪液中IL-1β及TNF-α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UT及SIT评分均升高,而FL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BUT及SIT评分较高,而FL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积极有效,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6.
摘要:【目的】筛选可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细菌。【方法】利用VY/4平板、酪蛋白平板从水样、土样、兔粪、羊粪、朽木等20多个样品中筛选目的菌株;利用纤维蛋白平板和纤维蛋白试管检测抗血栓活性;利用形态学特征、理化性质、16S rRNA序列同源性鉴定目的菌株。【结果】得到5株可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细菌,重点研究了菌株LDS33,发现其分泌的胞外蛋白在纤维蛋白平板上和纤维蛋白试管中均显示出强烈的溶栓活性,通过试管法发现此蛋白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凝活性。结合形态学、理化性质、16S rDNA序列及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属于硬壁菌门芽孢杆菌目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的短小芽孢杆菌,将其命名为Bacillus pumilus LDS.33。【结论】短小芽孢杆菌LDS33可产生高活性的抗凝溶栓双活性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5'-核苷酸酶(5'-NT)、血清内毒素(LPS)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中的表达.为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寻找更有效的检测指标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酶法速率法检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胆淤组)及健康妊娠者(对照组)血清5'-NT的活性,ELISA检测两者血清TNF-α的含量,并检测常规肝功能指标.结果:胆淤组患者血清5'-N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胆淤组的血清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胆淤组常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P)均高于对照组,且5'-NT与ALT(r=0.763,P<0.05)、AST(r=0.684,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5'-NT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功能水平密切相关,TNF-α在患者体内的高表达,提示在胆汁淤积期积极抗炎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8.
刘琳  吴彦  孙庚  吴宁  张林  徐俊俊 《植物研究》2011,31(4):451-460
依据2006~2008冬季的自然雪被分布状况,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中设置3条样带(即深雪、中雪和浅雪)。在2009年的生长季,在3个雪梯度样带中,分别测定了2种优势植物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和黑褐穗苔草(Carex atrofusca subsp. Minor)生物量和碳氮营养积累及分配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深雪能够促进圆穗蓼和黑褐穗苔草生物量和碳氮养分的积累,可能使它们产生的凋落物数量更多且质量更好。深雪更有利于圆穗蓼(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根系生物量、碳氮养分的积累;深雪不仅同时促进黑褐穗苔草(禾本科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碳氮积累,而且还使其种子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潜在地增强了黑褐穗苔草种子的繁殖能力,可能使得黑褐穗苔草的种间竞争能力增强。可以预见,未来季节性雪被的变化,必定会引起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初级生物量及其结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等均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9.
针对生物威胁的现场处置工作,建立气溶胶芽胞表面滞留抗力的智能预测模型,以准确预测环境表面芽胞污染状况,为大规模的现场洗消任务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及时反应、恰当反应和准确防护的目标。以枯草杆菌芽胞为试验菌,在气溶胶实验室进行芽胞的环境因素暴露及活力测定,以模拟环境中芽胞抗力变化规律数据为依据,采用Matlab6.1软件包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抗力预测模型研究。根据研究目的、模拟环境条件和数据训练的平滑曲线等特征,设定了5个输入神经元,8个隐层节点和1个输出神经元。‘tansig’、‘purelin’为传递函数,trainlm为训练函数,网络迭代100次。模型回顾预测效率达到100%,前瞻预测效率达到91%。以实验室数据为依据,利用Matlab平台中的BP神经网络建立的芽胞气溶胶表面滞留抗力预测模型能利用环境因素信息有效预测芽胞抗力。  相似文献   
10.
以L-丙氨酸缓冲液为发芽剂,结合芬顿反应原理,观察发芽-氧化损伤效应对芽胞的杀灭效果,以期为新型炭疽疫源地净化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以腊样芽胞为试验菌,采用透射电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活菌计数等方法观察芽胞发芽过程的超微结构、核酸含量变化,以及在芬顿反应的联合作用下发芽体的活性变化。在20~30 min的发芽过程中,芽胞核心密度降低,核心与皮质、皮质与外壁之间界限模糊,芽胞外壁和芽胞衣有破裂,通透性增加,进一步有皮质消失、细胞核与细胞质融合、细胞膜基本形成的现象;发芽体荧光强度不断增加,显示菌体中核酸的活性和含量不断增加;发芽体对化学因子的抗力明显下降,H2O2浓度为0.20 mol/L的Fenton反应系统作用60 min时,发芽体灭活可达到3.016个对数级。诱导发芽和反应的联合处理程序可显著提高芽胞的灭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