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山东淄博第四纪裂隙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简要记述产自山东淄博孙家山裂隙群的主要哺乳动物化石,将之分为A、B、C三个动物群。A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18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早期;B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9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晚期;C动物群则可能与周口店第1地点中上部层位的时代相当,为中更新世中晚期。分析不同种类的生态类型并依据最小个体数的统计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早期本区为相对温湿的草原环境,附近可能有荒漠化现象;早更新世晚期气候较为温湿,无荒漠化现象;中晚更新世主要为林缘—灌丛环境,气候更为湿润。A动物群是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特有的动物群,略具南北过渡区的特征;B动物群初具现代动物区系的面貌;C动物群基本与现代动物区系一致。  相似文献   
2.
甘肃灵台小石沟晚中新世—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根据发现的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将甘肃灵台小石沟72074(4)地点剖面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Ⅰ带与榆社马会组化石组合相当,为中新世晚期;Ⅱ带、Ⅲ带及Ⅳ带代表中国上新世较为完整的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3.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1.6 Ma).通过分析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沉积背景以及埋藏学特征识别化石埋藏的主要成因.结果显示出捕食是三个地点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的基本成因,而在两个年轻的地点中也有流水搬运与可能的踩踏因素的叠加.三个地点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捕食者:早中新世地点以猫头鹰捕食为主,中、晚中新世地点则以日间活动的鸟类或哺乳类为主要捕食者.研究还显示小哺乳动物的系统发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陕西蓝田地区蓝田组底部发现的新罗斯祖鹿化石。该种中等大小,具三分支鹿角,主枝弯曲,角基脊延伸至额骨上;年轻个体的角环与第一分支间距离长,眉枝长且弯曲;下颊齿的古鹿褶不发育或缺失。整理中国发现的祖鹿化石,认为中国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应该有5个种存在: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山西祖鹿(C.shanxius)、化德祖鹿(C.huadeensis)、最后祖鹿(C.ultimus)和凤岐祖鹿(C.fenqii)。新的生物年代学数据以及对比分析提示祖鹿可能起源于欧洲,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加强从保德期开始迁入中国。不同于新罗斯祖鹿,山西祖鹿为适应气候与环境改变而出现了较明显的形态改变。上新世之后冬季风的加强致使祖鹿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到更新世早期仅在中国南方有遗存。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松鼠类和林跳鼠类。松鼠科化石包括3个种:骊山花鼠(新种)Eutamias lishanemis sp.nov.,细小岩松鼠(新种)Sciurotamias pusillus sp.nov.和松鼠属(未定种)Sciurus sp.;林跳鼠科有两个种:西安脊仓跳鼠(新种)Lophocricetus xianensis sp.nov.和脊仓跳鼠(未定种)Lophocricetus sp.。在牙齿的形态上,蓝田松鼠科的新种分别与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很相似,但特征原始。其中Sciurotamias pusillus新种代表了该属最早的地史记录;Lophocricetus xianensis新种比内蒙古最晚中新世常见的葛氏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grabaui)原始得多,为中国现知较为原始的一种。这些新种的特征如下:骊山花鼠(Eutamias listmnensis):个体比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稍大,前臼齿和第三臼齿的尺寸比现生种的相对大。P4具完整的前边脊,明显臼齿化;上臼齿的原尖较收缩,中附尖不发育;M3无后脊;下臼齿的下内尖几乎融汇于后边脊,下中尖很小。细小岩松鼠(Sciurotamias pusillus):岩松鼠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齿尖和齿脊比Sciurota- mias wangi和S.leilaoensis的高且较强壮。P4似三角形,前附尖膨大;M1/2的原尖收缩,时见小的后小尖和中附尖;m1/2的下内尖界限模糊,唇侧谷窄浅;m3明显向后扩展。西安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xianensts):Lophocricetus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M1和M2具小或脊状的原附尖,m1和m2的外附尖和齿带不甚发育。M1的中尖通常弱,中脊短,内脊连接前尖或原脊,后边脊连接后脊;M2常见双前边脊,中脊伸达齿缘;m1下外脊的后部低、弱甚至断开,下次尖与下内尖或下中尖与下内尖间的脊连接;m2的下原尖连接下后尖或前边脊。脊仓跳鼠是中亚和北亚特有的一属啮齿动物,被认为从异蹶鼠属(Heterosminthus)演化而来,近10余年来有较多的发现和研究。本文特别对其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属种的区分作了进一步界定。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陕西蓝田地区晚中新世早期的气候可能比现代还要干旱。灞河动物群中松鼠类和林跳鼠类的出现,还表明了在这个温带开阔的草原环境中,尚有一些灌丛和林地。  相似文献   
6.
Gazella羚羊是"三趾马动物群"中常见成员,在晚中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演化速率相对较快,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及生态指示意义,但在我国尚未有保德期之前的化石报道。本文研究的化石发现于陕西蓝田灞河组中部,磁性地层学资料显示其年代为晚中新世灞河期。化石标本包括了5个近乎完整的头骨、下颌以及颅后骨骼。根据发现的标本装架起第一个完整的Gazella羚羊骨架。形态对比与测量数据表明,蓝田标本与巴基斯坦西瓦里克发现的Gazella lydekkeri非常相近,而不同于欧洲晚中新世常见的Gazella各种以及我国发现的种类。从肢骨的形态分析与测量比例数据来看,Gazella cf.G.lydekkeri适合快速奔跑运动,可能生活在相对开阔的环境中,与灞河期动物群的生态类型以及与灞河组沉积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所指示的相对干旱、半干旱的开阔草原环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近纪牛科分类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近纪的牛科相当繁盛。至今已记录了30属,归入5个亚科(Hypsodontinae,Urmiatheriinae,Caprinae,Antilopinae和Bovinae)。化石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且大部分为土著类型,以颊齿中等高冠至高冠、前臼齿列短、头骨粗壮、弯曲和角心特化为特征。在整个新近纪时期,牛科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和4次大的更替。与同时代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牛科类群相比,中国牛科化石出现的时间早,且基本组成不同。在中新世,我国的牛科主要由Hypsodontinae,Urmiatheriinae,Caprinae的早期特化类型和Gazella组成,Boselaphini稀少并缺乏转角羚羊(Antilopinae);在上新世,除Gazella外,我国北方仍生活着Caprinae的一组土著类型。  相似文献   
8.
列武  吴新智  张兆群  张翼  高星 《化石》2009,(3):58-68
南非共和园位于“人类的摇篮”非洲大陆的最南部,这里不仅以盛产钻石等珍稀矿产资源而闻名于世,同时还以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资源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自1924年往塔翁地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幼儿头骨化石(南方古猿是生活420—15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成员.迄今只在非洲发现)以来,迄今已经在南非9处地点发现了南方古猿化石。除了不同类型的南方古猿化石外.在这些地点还发现了早期人属(Homo)的化石(包括能人、匠人、直立人等)。在其它一些地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更新世兔属(Lepus)化石较为丰富,尤其是周口店各化石地点产出了大量的标本。但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对现生骨骼标本的研究与对比,分类位置混乱或仅鉴定为未定种。详细观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存的现生兔属8种的187件头骨标本,归纳整理出Lepus各个种头骨与牙齿特征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变化以及稳定的特征。主要稳定特征包括:鼻骨基本形态,如长度、前后相对宽度等;额骨两侧凹陷深浅;眶上突上翘程度;颞窝的深浅及宽度;成年个体上间顶骨愈合,或不完全愈合;门齿前齿沟的形态及白垩质充填的情况;门齿孔宽,腭桥长及翼内窝宽度的比例关系;颧骨高度,浅层咬肌窝及咬肌突腹面三角的形态(反映出咬肌的发育程度);吻部形态;下颌骨基本形态(冠状突、上升支、齿隙骨体、颏孔位置等);颊齿基本形态等。在对现生标本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周口店第13地点的兔头骨及颅后骨骼,命名一新种德氏兔Lepus teilhardisp. nov.。新种以下列特征区别于已知兔属各种:颅全长平均大于90 mm,眶上突轻微上翘,前支稍短,后支发育;额骨两侧凹陷浅;咬肌突腹面中等大小;颧弓浅层咬肌窝较深;翼内窝宽度明显大于腭桥最小纵径;门齿孔较细长;颞窝上突起较高;枕外结节向下延伸成一低脊;听泡较大;外枕骨较宽,顶视几乎覆盖岩乳骨及部分听泡;I2前齿沟"V"字形,内、外两侧的前缘较平直且几乎持平,充填少量白垩质;下颌骨冠状突倾斜。陕西蓝田陈家窝子发现的翁氏兔(Lepus wongi)也归入该种内。将山东淄博孙家山发现的标本命名为淄博兔Lepus ziboensissp. nov.。该种门齿前齿沟浅窄,充填白垩质;齿隙明显较长;腭桥较长;翼内窝宽度与腭桥长度近乎相等;P2外前褶沟窄浅,内前褶沟亦较浅;p3在1件标本上可见较浅的前内褶沟。根据共生动物群分析,淄博兔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参照测年数据德氏兔的时代可能从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0.
文王沟93002地点剖面从下至上被分成4个生物地层带。Ⅰ带可能属于晚中新世保德期中期,Ⅱ+Ⅲ带属于上新世早期,Ⅳ带属于上新世中期。将各带与93001地点剖面进行了对比。着重探讨了鼠科动物中的Huaxiamys n. sp.向H.primitivus以及Occitanomys n. sp.向Chardinomys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