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VEGF183为VEGF-A基因一个拼接异构体,因其蛋白序列与VEGF189高度同源,导致其功能研究被忽视,所以目前VEGF183功能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毕赤酵母表达并用琼脂糖肝素亲和层析方法获得重组人VEGF183蛋白,MTT法研究VEGF183蛋白在体外对HUVEC增殖刺激能力,并分别与VEGF165、VEGF189的相应活性作对比。Transwell与划痕实验分别研究其对HUVEC的迁移能力,Miles assay研究其对大鼠血管通透能力,并与VEGF189的相应活性作对比。结果发现,VEGF183仍保留对HUVEC增殖和迁移的刺激能力,但弱于VEGF165,强于VEGF189。此外,VEGF183拥有强于VEGF189的刺激血管通透能力。本研究结果提示VEGF183可能为实现血管生成过程中精确调控的一个异构体。  相似文献   
2.
全长cDNA克隆的三种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得到一段EST所在基因的全长,采用了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cDNA文库构建、λphage测序引物与特异性引物结合,非放射性探针进行噬菌体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对该基因进行了克隆,结果得到了一致的全长cDNA,三种不同实验方法的应用,为更方便、有选择性地克隆全长cDNA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4.
以短间隔连续部分肝切除112h为试验方,以0h对照为驱动方,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高效率的正向消减cDNA文库,从中随机挑取的50个克隆中有45个包含了100~350bp插入片段,对这些片段进行测序后经GenBank blast同源性检索,表明8个片段均为未知新序列。大鼠短间隔连续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cDNA正向消减文库的建立和未知的上调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为研究肝再生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方法(SSH)构建了短间隔连续部分肝切除(SISPH)再生肝的消减cDNA文库, 从中筛选出了551个与肝再生相关的基因, 把这些基因制成cDNA 微阵列(cDNA芯片), 分析它们在0 h正常肝及 4, 36, 72, 96 h再生肝中的动态变化发现, 185个基因至少在肝再生的一个时间点表达变化达2倍以上; 185个基因中的86个属未报道的基因, 99个为已报道的基因, 但在此之前尚不知道它们与肝再生有关; 185个基因中的103个在肝再生中表现上调表达, 82个表现下调表达. 用GeneMath软件和GeneSpring方法对这些基因在肝再生中的表达轮廓进行聚类分析表明, 基因的表达模式可分为8组, 即早期诱导、中期诱导、晚期诱导、持续诱导、早期抑制、中期抑制、晚期抑制和持续抑制. 与一次性部分肝切除(PH)相比, 41个基因在SISPH中特异性表达, 其他基因在两个模型中的表达趋势相同, 但在各时间点的表达丰度有差异. 综合分析可见,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与基因芯片技术相结合是研究再生肝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 肝再生中上调表达的基因多于下调表达的基因; 早期诱导的基因多于晚期诱导的基因; 诱导表达幅度大的基因少于诱导表达幅度小的基因.  相似文献   
6.
林俊堂  李玉昌  张会勇  徐存拴 《遗传》2004,26(6):793-796
抽提常氏肝癌细胞的总RNA,以oligo(dT)为引物,通过两次转换模板,采用LD-PCR合成全长cDNA,在cDNA两端引入SfiI的酶切位点。以λTriplEX2为载体经过包装后构建了常氏肝癌细胞cDNA表达文库。以ADAMs通用抗体,用免疫筛选技术从常氏肝癌cDNA文库中筛选出22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分析和BLAST检索,证实其中一个为新基因,部分区域具有蛋白酶的功能,对该基因进行了GenBank登录,获注册号为AY078070。该基因的克隆为研究ADAMs相关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颗石藻(coccolithophore)作为一种模式生物, 在重建古海洋气候和环境以及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是颗石藻最为典型的代表种。钙质颗石粒(coccolith)是颗石藻形态分类的主要依据, 有着非常精细和复杂的结构, 在样品收集过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坏, 这是颗石藻鉴定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技术问题。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颗石藻定量采样和样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原子力显微方法(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对赫氏艾密里藻的颗石粒形态进行了超显微观察研究, 获取不同扫描范围的高度图(height image)和形貌图(deflection image)以观测其形态结构, 并建立了针对颗石藻的原子力显微样品制备方法。通过离心与膜过滤两种方法收集赫氏艾密里藻, 比较后得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适合于观测颗石藻在大气环境成像的样品处理、制备和图像采集方法: 3,000-4,000 rpm, 20℃离心5 min, 收集颗石藻, 去除有机杂质后取白色沉淀, 将沉淀物悬浮于0.05 M NH4HCO3溶液中, 悬浮液滴加于盖玻片表面, 20℃晾干后于样品台在AFM接触模式(contact mode)下原子级扫描, 扫描范围50 µm, 频率1 Hz, 可以得到优质的颗石粒形态图像, 有助于颗石藻的分类鉴别。该方法可用于室内不同环境梯度或参数下的颗石粒形态结构及颗石藻藻华的检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部分肝切后血清对体外培养肝细胞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对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肝部分切除,分别在术后第12、24、36h于心腔内穿刺取血,制备刺激血清。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取Sprague-Dawley乳鼠的肝细胞,在加有10%上述刺激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肝细胞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中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肝切后血清刺激作用下,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生长加快,存活时间增长。细胞传代培养后仍用制备血清加以刺激,可产生胶原样细胞外基质,并且在基质上粘附的肝细胞呈现克隆样生长状态,其胞浆内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研究初步表明,体外培养乳鼠肝细胞时加入大鼠部分肝切后血清,可以有效刺激细胞的生长,促进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从而利于肝细胞在体外较长时间存活、增殖和功能保持,同时此种肝细胞体外培养方式还为肝脏细胞生物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实验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