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报道并描述了大唇犀属一新种——桑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licenti sp.nov.),材料为桑志华于1920年在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中采集到的一件关联寰椎的成年头骨和一件成年下颌骨。新种除了具有下颌联合部强烈扩展,i2巨大且内刃上翻,原尖收缩强烈,前刺和小刺发育,前附尖褶和前尖肋微弱等大唇犀属的典型特征之外,还具有前刺和小刺发育并连接形成中凹(P2-M2),内外齿带退化等特征。新种的进步特征显示其属于大唇犀属内高度特化的种群,其时代属于保德期,对应于欧洲的MN12-13。根据形态特征对比以及系统发育分析,推断来自晚中新世的桑氏大唇犀是大唇犀属内最进步的类群。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的犀牛的骰骨标本,尺寸巨大,超过泥河湾高加索板齿犀(Elasmotherium caucasicum)的平均值。庆阳标本的形态与板齿犀族其他标本相同,很可能属于大型板齿犀类的中华板齿犀。与现生犀牛相比,其骨体与结节的组合形式具有功能上的意义,骨体平面和结节主轴之间的夹角暗示着板齿犀类所占据的生态类型。通过骰骨的形态分析推测,中华板齿犀和更进步的板齿犀类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环境,这与之前关于板齿犀类生活环境的推断不同。  相似文献   
3.
孙丹辉 《化石》2021,(2):77-78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体型巨大,具有一个最长可达2米的额角,是曾经生存在欧亚大陆的犀科动物.虽然板齿犀属被认为与中华板齿犀属(Sinotherium)关系密切,且板齿犀类2000万年以来从鼻角向额角的演化过程已被重建,但板齿犀属,即真板齿犀的起源问题尚未得到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走进内蒙     
孙丹辉 《化石》2016,(1):61-65
2015年8月1日,我们每一个人收拾好行囊,整装待发,在邓涛老师带领下踏上了去往内蒙古的征程,拉开了探索灰色生命之旅的序幕. 队伍由两辆车、8人组成,我们早晨7点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出发,披着清晨的阳光,摆脱城市的拥挤,缓缓地“逃离”了北京城.直到抵达张北之后我们的车子才能像矫健的马儿一样驰骋在广袤的公路上,沿途没有了城市的喧闹,没有了交通的堵塞,伴随我们的只有那一眼望去蓝蓝的天空、随风摆动的小草,以及那迷人的风景,偶尔打开车窗,一股凉爽的清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在傍晚时刻到达锡林浩特,当地文物保护站的同志为我们安顿好了一切.  相似文献   
5.
孙丹辉 《化石》2016,(4):48-54
正随着西藏披毛犀、布氏豹、邱氏狐、喜马拉雅原羊等动物化石在札达盆地的陆续"现身",为更新世冰期部分大哺乳动物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走出西藏"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该假说推翻了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的推测,认为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目前该假说逐渐得到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认可。因此,对于  相似文献   
6.
和政印象     
<正>来到和政已是初春之时,还没来得及享受初春的温暖,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弄得措手不及。不过,这样倒是给和政增添了不少独特的韵味。车子行驶在高速公路,抬头望向窗外,依稀可以看到远处的那山、那树、那人家,只不过这风景裹了一层银装,将微弱的阳光反射到大气中,把整片土地映衬得亮亮的。说到和政,大家脑海里一定会涌现出丰富的化石,是啊,大量动物群化石的出土让这个地方有了"古动物化石之乡"的称谓。临夏盆地的晚  相似文献   
7.
犀牛知多少     
正犀牛曾经是一个庞大的支系,在其进化的历史道路上出现的种类不胜枚举,虽然有的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既然曾经存在,人类探究它们就是值得的。犀牛的祖先貘犀属(Hyrachyus),最早出现于早始新世晚期,繁盛于中始新世早期,在中始新世晚期衰退、灭绝。虽然貘犀类存在的时间不长,可分布范围很广,在中始新世它们生活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在晚始新世时,欧洲和亚洲被Turgai海峡分隔,亚洲和北美洲的犀牛为了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