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鸭肠炎病毒CHv强毒株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鸭成纤维细胞培养的鸭肠炎病毒(DEV),经超声处理、高速冷冻差速离心后,采用酒石酸钾—甘油非线性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收集病毒蛋白带,3%磷钨酸负染后观察病毒粒子形态。结果表明:病毒粒子主要集中在40%~50%酒石酸钾—甘油缓冲液交界层。电镜下,病毒粒子纯净,具有疱疹病毒典型形态结构,剖面六角,外观轮廓清楚。成熟病毒粒子直径约150~266nm,病毒囊膜、核衣壳和核心清晰可见;囊膜外层较内层着色略深,且可见尚未形成完整囊膜的柄状拖尾结构。多数病毒粒子以单核衣壳为主,一定数量的病毒具有双核衣壳,偶见三核衣壳,核衣壳直径为100~150nm,呈现致密圆形、半圆形或马蹄形等类型。在核衣壳外和囊膜之间可见明显的亮晕。核心DNA电子染色较深,集中分布,直径40~65nm。本文获得的清晰DEV负染超微结构照片,为该病毒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株的形态发生学与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强毒株人工感染成年鸭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形态发生及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及发病后死亡鸭的肝、肠、脾、胸腺、法氏囊等组织器官中,均观察到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病毒主要的靶细胞为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肠道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等.DEV的核衣壳有空心型、致密核心型、双环型和内壁附有颗粒型四种形态,存在胞核和胞浆两种装配方式.病毒核衣壳可在核内获得皮层,通过核内膜获得囊膜成为成熟病毒;也可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在其中获得皮层,然后在各种质膜上获得囊膜,最后成熟病毒释放到细胞外.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出现多种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核内致密病毒核酸颗粒、微管和中空短管以及胞浆内膜包裹的电子致密小体、双层管等病毒相关结构.超微研究表明,组织细胞有坏死和凋亡两种变化.坏死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有的细胞器甚至完全崩解,染色质或固缩或溶解.凋亡细胞则染色质聚集,胞浆凝聚深染,细胞膜上有大量空泡,并有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坏死与凋亡往往同时存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脾、胸腺、法氏囊以及小肠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PCR在鸭瘟病诊断和免疫及致病机理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GenBank文献,应用Oligo 6.0分析软件合成了用于扩增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EcoRⅠ765bp片段的1对引物,上游引物(P1)位于EcoR Ⅰ片段的246~266nt,下游引物(P2)位于EcoRⅠ片段的727~744nt,以DPV CHa株DNA为模板,筛选PCR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DPV的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强毒株DPV鸭胚培养物和弱毒株的鸡胚培养物进行扩增,均可获得498bp的DNA片段.而对正常鸭(鸡)胚和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鸭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证明了PCR方法的特异性.对DPV CHa株鸡胚毒提取物DNA进行检测,其最低检出量为10fg.用病毒分离、Dot-ELISA和PCR三种方法分别检测1990~2002年期间送检的临床样品,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χ2分析,证明PCR检出率明显高于前2种方法.CHa株免疫雏鸭后对血液、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头、肌肉、骨髓、食道共18种组织和粪便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①皮下接种4h后,心、肝、脾、肾、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和小脑为阳性,8h后18种组织和粪便均为阳性;②口服接种4h后舌头和食道为阳性,8h后,心、肝、脾、肾、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头、食道和血液均为阳性;③滴鼻接种4h后无阳性组织,8h后检测心、肝、脾、肾、胸腺、延脑、大脑、小脑、舌头、食道和血液,均为阳性;④三种途径免疫的鸭,于12h至第21天均检测出DPV DNA.DPV强毒SC1株人工感染成年鸭2h后,即能从脑、肝、脾、法氏囊和胸腺中检出DPV DNA.12h后和死亡鸭的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脑、胸肌、食道、腺胃、血液、舌头、皮肤、骨髓等组织器官和口腔分泌物及粪便中,均检测到DPV的DNA.该研究为阐明鸭瘟病毒在体内分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PCR在鸭瘟临床诊断和免疫及致病机理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GenBank文献,应用Oligo 6.0分析软件合成了用于扩增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EcoR Ⅰ 765bp片段的1对引物,上游引物(P1)位于EcoR Ⅰ片段的246~266nt,下游引物(P2)位于EcoR Ⅰ片段的727~744nt,以DPV CHa株DNA为模板,筛选PCR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DPV的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强毒株DPV鸭胚培养物和弱毒株的鸡胚培养物进行扩增,均可获得498bp的DNA片段。而对正常鸭(鸡)胚和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鸭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证明了PCR方法的特异性。对DPV CHa株鸡胚毒提取物DNA进行检测,其最低检出量为10fg。用病毒分离、Dot—ELISA和PCR三种方法分别检测1990~2002年期间送检的临床样品,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χ^2分析,证明PCR检出率明显高于前2种方法。CHa株免疫雏鸭后对血液、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头、肌肉、骨髓、食道共18种组织和粪便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①皮下接种4h后,心、肝、脾、肾、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和小脑为阳性,8h后18种组织和粪便均为阳性;②口服接种4h后舌头和食道为阳性,8h后,心、肝、脾、肾、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头、食道和血液均为阳性;③滴鼻接种4h后无阳性组织,8h后检测心、肝、脾、肾、胸腺、延脑、大脑、小脑、舌头、食道和血液,均为阳性;④三种途径免疫的鸭,于12h至第21天均检测出DPV DNA。DPV强毒SC1株人工感染成年鸭2h后,即能从脑、肝、脾、法氏囊和胸腺中检出DPV DNA。12h后和死亡鸭的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脑、胸肌、食道、腺胃、血液、舌头、皮肤、骨髓等组织器官和口腔分泌物及粪便中,均检测到DPV的DNA。该研究为阐明鸭瘟病毒在体内分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鸭胚成纤维细胞中鸭瘟强毒的增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细胞培养物光学显微观察、细胞超薄切片研究、定量PCR检测技术对鸭胚成纤维细胞中鸭瘟强毒的增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鸭瘟强毒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后42 h,可使细胞培养物出现大量明显的蚀斑病变.细胞培养物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研究表明,病毒核酸在胞核内常集中分布,呈直径35~45 nm的圆形颗粒状;核衣壳在胞核和胞浆内都有分布,呈直径90~100 nm的网形颗粒状;成熟病毒位于胞浆空泡内,呈直径150~300 nm的圆形,有囊膜和皮层结构;病毒通过囊膜与胞膜融合入侵细胞,在核内生成核酸、装配核衣壳,在胞浆中得到皮层,出芽到胞浆空泡内获得囊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胞外.定量PCR研究表明:鸭瘟强毒接种细胞后10 h开始明显复制,接毒后30 h时含量趋于稳定,接毒后22 h时开始向胞外释放,50 h时达最大值,细胞和上清中病毒含量的增幅均为103左右,病毒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其含量为上清的102~103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