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6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为了了解外周神经损伤对体感皮层分域组构的影响,在成年大鼠上观察了切断坐骨神经(SC)前、即刻和切断后数周内后爪皮层代表区的改变。在盐酸氯胺酮麻醉下,用微电极记录后爪皮肤轻触刺激在对侧体感皮层工区诱发的多单位反应,得出后爪的皮层代表区图。在16例中,8例大鼠观察了切断SC的即时效应。结果表明,不但SC代表区丧失皮肤反应性,原隐神经(SA)代表区的皮肤反应性也明显下降或消失,同时神经元自发活动也明显减弱。另8例大鼠在切断后数周内做了1~3次重复测定。在最初几天,原SA代表区范围内多数记录点的皮肤反应性仍未恢复,但在原SC代表区内,一些记录点转而对SA皮肤轻触刺激起反应。在随后数周内SA代表区进行性地扩张,占领了大部分原SC代表区。这一结果说明成年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可导致体感皮层发生显著的重组改变。  相似文献   
3.
从捣碎大麦芽的增菌培养液表面的悬浮物中发现很多细菌芽孢。纯化后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乳酸旋光性测定等表明,此菌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反应,产芽孢,周身鞭毛,产物为DL-乳酸,系同型乳酸发酵类型。再经乳酸发酵试验,50℃发酵120小时,以葡萄塘为碳源,对葡萄糖的转化率为86.5%。以玉米糖化液为碳源,对糖的转化率为85.2%。  相似文献   
4.
对22例白血病、淋巴瘤病人和15例正常人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脆性部位检测。结果表明,病人组的染色体畸变率、脆性部位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通过G显带能准确定位的94个断点中包括了21种常染色体脆性部位,8个与癌基因在同一区带的断点。以上结果提示脆性部位同白血病、淋巴瘤之间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试管熔封法保藏菌种,研究了11种固体培养基与11种液体培养基和生理盐水,在室温和冰箱中长期保期存细菌,蘑菇菌,酵母菌,霉菌及放线菌等27株菌种,并观察保藏效果,试验证明,试管熔封法可保存各类微生物达数月至数年不死,且液体培养基熔封保存优于固体培养基,该法具有制作简单易行,不易污染,适应面广,转种方便,成本低和实用等优点,由于熔封后,隔绝空气,杜绝杂菌污染,保存的细菌,生物学性状良好,形态,革兰  相似文献   
6.
无花果蛋白酶通过8%戊二醛活化载体,共价结合到聚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GM201上,固定化作用在pH7.7,酶浓度0.8mg/g树脂,4℃下进行6h。得到的固定化酶表观K_m值(酪蛋白,1.11×10~(-4)mol/L)小于溶液酶K_m值(1.96×10~(-4)mol/L);固定化酶活性在pH6~8保持稳定,溶液酶最适pH为7.2;固定化酶最适温度由溶液酶的50~60℃移至37℃;固定化酶25℃保持7d,重复水解酪蛋白7次后,保留83.3%活性。固定化酶对酪蛋白水解度达47.5%,对大豆球蛋白达11.6%。  相似文献   
7.
8.
泥河湾盆地发现短喙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泥河湾盆地河北蔚县两个地点发现的化石,它们被鉴定为短喙象类的?Anancus和Pentalopodon两个属。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死亡病因之一。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MI急性期的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其对心肌重构及心功能的长远影响仍无法有效防治。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是一种糖蛋白细胞因子,具有促进造血、抗凋亡和促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表明EPO在心脏缺血损伤、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与促进心脏祖细胞活化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EPO是否可通过增强Sca-1+干细胞的活性促进MI的修复。通过直接注射法将达贝泊汀-α (darbepoetin alpha,一种长效EPO类似物,EPOanlg)注射到成年小鼠MI的交界区,观测MI面积、心脏重构及功能、心肌细胞凋亡及微血管密度变化。用磁性分选技术从新生和成年小鼠心脏中分离Lin-Sca-1+干细胞,分别用于克隆形成能力及EPO效应的测定。结果显示,和单纯的MI组相比,在体应用EPOanlg可显著降低MI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率,减轻左室腔的扩张,同时提高心功能、增...  相似文献   
10.
11α,17α-双羟基黄体酮是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工业上主要利用霉菌对17α-羟基黄体酮的11α羟化反应制备。对赭曲霉的11α羟化酶及其关键氨基酸位点展开研究,为深入解析酶的催化机理提供基础数据。利用底物转化实验探究了10个羟化反应常用霉菌对17α-羟基黄体酮的转化能力,考察了赭曲霉来源的11α羟化酶CYP68J5在不同表达系统中的活性,借助结构预测、分子对接和定点突变等手段对CYP68J5的关键氨基酸位点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赭曲霉的转化能力最强,转化时间60 h的摩尔产率达到最大值,为78.55%;其羟化酶CYP68J5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活性最高;位于底物结合口袋附近的D118、F216、M488是CYP68J5的关键氨基酸位点,这些位点在维持酶的结构稳定性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后续分子改造的潜在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