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Nd:YAG激光致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兔眼视网膜激光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感光细胞的改变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北京青紫蓝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激光损伤组,在调Q倍频Nd:YAG激光损伤后不同时间采用超微结构观察、凝胶电泳、TUNEL染色、原位杂交(ISH)以及Northern blot等方法检测了感光细胞损伤特点并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电镜、核酸电泳和TUNEL结果表明视网膜感光细胞照射后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在伤后不同时间,其分布和强度都有改变。而杂交结果表明c—fos和bax在照后表达增强,尤其以照后第1天为最,而bcl—2和p53在损伤后无明显改变。结论:大量感光细胞的凋亡是临床上低剂量倍频Nd:YAG激光致视网膜损伤、视功能下降的主要机制。c—fos和bax基因的表达可能介导了视网膜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脉冲Nd:YAG激光照射体外单层培养KB细胞后的形态改变及损伤后HSP70,c-Fos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较强脉冲激光对细胞的损伤效应及损伤修复机制。方法:建立单层培养细胞的脉冲Nd:YAG激光损伤模型,每个脉冲能量密度为160J/cm^2~186J/cm^2或220J/cm^2~257J/cm^2,分别于照后即刻、2h和6h,用台盼蓝染色、TUNEL检测分析该激光对KB细胞的损伤特点,免疫组化法检测HSP70,c-Fos的表达水平。结果:当照射剂量为220J/ecm^2~257J/cm^2时,照后即刻,光斑中央细胞形态严重破坏,直接坏死;周围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2h后周围细胞TUNEL。着色也增强,呈强阳性。照后6h光斑中央及周围细胞着色均减弱。TUNEL着色区直径随时间先扩大后缩小。当照射剂量为160J/cm^2~186J/cm^2时,细胞内HSP70、c-Fos表达随时问先显著增强,而后减弱至正常。结论:脉冲Nd:YAG激光在所选剂量下,可以引起单层KB细胞的损伤,包括即刻坏死、延迟性死亡及可逆性损伤。HSP70、c-Fos的高表达说明它们在保护受损细胞、修复激光所致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HPM长期辐照的眼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功率微波(HPM)在不同平均功率和不同重复频率条件下长期多次照射对眼组织结构的生物效应,为我国HPM安全防护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HPM效应模拟源远场平面波(峰值功率密度50W/cm^2)分3个不同平均功率水平,每天6min持续照射1个月,并在照后5个时间点通过眼底镜、裂隙灯观察、组织病理学方法等研究HPM长期照射对动物眼重要部位结构的生物效应。结果:HPM照射后眼角膜、晶状体、眼底等组织结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其中角膜病变依剂量不同可分别于照后2月到照后6月恢复正常,而晶状体病变在观察期内(照后6月)仍未见恢复,照射后动物眼底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稍有扩张充血,但未见瘢痕、裂隙、出血等表现。结论:实验所用剂量范围内的HPM重复照射可以对动物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效应,并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在实验的观察期内,角膜和眼底依照射剂量不同可分别于照后不同期间恢复正常,但晶状体混浊在观察期末仍未见恢复,能否发展成微波白内障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4.
张杰  单清  钱焕文 《生命的化学》2001,21(6):514-516
腺相关病毒 (AAV)属于病毒中最小、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细小病毒属 ,它是一种有缺陷的非致病性的人类细小病毒 ,重组的腺相关病毒 (rAAV)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对长期基因矫正和基因治疗具有优越性。新的生产工艺提高了rAAV的滴度 ,去除了腺病毒的污染 ,并构建了适用于不同靶细胞的可诱导载体。这些改进有望加速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 ,使临床治疗人类疾病早日成为可能。1 .rAAV的制备方法在 1 989年 ,首次产生了没有野生型AAV帮助复制的重组的AAV ,这以后 ,为了增加病毒颗粒数 ,人们制造了许多AAV辅助质粒 ,其中…  相似文献   
5.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在体外不诱导的条件下视网膜移植于正常或大鼠Nd︰YAG激光损伤视网膜后的定位以及蛋白表达情况. 体外培养大鼠MSCs, 用荧光染料DAPI标记MSCs, 视网膜下移植后分别于10, 20, 35和50天处死动物, 做DAPI荧光观察, 并在阳性的连续切片上做神经元核(neuronal nuclei, Neu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角蛋白(pancytokeratin, CK)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 对损伤大鼠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即刻、1~7周检测损伤移植组、损伤组和损伤注射生理盐水组的视网膜电流图(ERG)b波分析. 培养的MSCs集落生长迅速, 均一性好, DAPI染色观察表明, 10天时移植细胞多集中于移植部位周围, 正常移植组可见分层, 而损伤移植组分布散乱; 20天时两组均可见阳性细胞分布范围扩大, 分布于视网膜各层; 35天正常移植组阳性细胞范围与20天基本相同, 而损伤组则进一步扩大, 且细胞开始向损伤部位迁移; 50天正常移植组荧光范围比35天小, 未发现细胞增生, 损伤组损伤范围与35天相比扩大不明显, 但许多部位有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阳性区域的细胞在NeuN, NSE, GFAP和CK 的表达有不均一性. HE染色表明移植组损伤的恢复好于损伤对照组, ERG b波检测表明5周后损伤移植组的b波水平高于对照组. MSCs可在正常及激光损伤的大鼠视网膜下与原视网膜结构相融合, 检测到的阳性细胞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及节细胞层, 正常移植组随时间延长荧光范围缩小, 损伤移植组荧光分布范围随时间延长分布较广, 但细胞的排列和蛋白表达有紊乱. MSCs的移植对激光损伤斑及ERG b波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5mW/cm2的S波段高功率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HPM)对动物眼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我国高功率微波安全防护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S波段HPM模拟源以远场平面波(平均功率5mW/cm2)分三种不同的峰值功率(G1、G2、G3组)进行单次照射,并在照后7个时间点,通过眼底镜、裂隙灯观察、视网膜电图测定、组织病理学等方法研究HPM对动物的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眼重要部位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HPM照射后角膜表面平滑无异常,未见混浊、粗糙等病理现象发生;晶状体在观察期内无肉眼可见的晶状体混浊,实质和晶状体后囊和玻璃体无异常;照射后即刻动物眼底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稍有扩张充血,并于1天~3天后恢复正常表现;病理染色显示G1和G2组照后1天视网膜内外节排列稍有紊乱,照后3天~7天内恢复;G3组稍重,可见外核层细胞排列松散,于照后7天~14天后亦恢复正常;视网膜电图显示与照前相比,三组在照后1天的视网膜电图都有所降低,但3天后恢复正常,直至照后28天无明显改变。结论:5mW/cm2的S波段HPM单次照射对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等部位不能造成损伤,视网膜在照后有轻微病理变化,但很快可以恢复。大鼠眼视功能在照后可出现暂时但可逆性的下降。此剂量范围的HPM照射对眼组织结构和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功率微波( HPM)照射后视网膜感光细胞中膜脂质的分子结构改变,探讨HPM的损伤机制.方法:通过显微FT-IR技术观察HPM照射前后大鼠视网膜冰冻切片中感光细胞外节的膜脂质分子特征吸收峰的位移与吸收值差异,分析脂质分子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HPM照后外节发生了膜脂质分子特征吸收峰的位移,并出现=C-H基团和...  相似文献   
9.
激光视网膜损伤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地塞松和维生素C对激光视网膜损伤的治疗作用,将采用氩离子激光照射致视网膜损伤的青紫蓝灰兔分9组(照射对照组、球后注射bFGF0.5、1.0、2.0μ.k.3D组和地塞米松1.0m.k.3D;肌肉注射bFGF1.0、2.0、4.0μ.k.D组和地塞米松2.0mg加维生素C200.0mg组)。恒河猴分4组(照射对照组、bFGF1.0、2.0μ.k.3D组和地塞米松1.0m.k.3D组)。通过视网膜电流图、检眼镜、眼底照相机、损伤斑面积测量、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bFGF对视网膜损伤斑有明显的促进修复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