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为人工椎间盘的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56例哈萨克族成人腰椎(L)间盘高度进行放射学测量。结果:56例哈萨克族L1-2椎间盘高度男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3-5椎间盘高度男、女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L(P〈0.005-0.001);哈萨克族与汉族腰椎间盘高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哈萨克族腰椎间盘高度均大于汉族,临床上可通过对腰椎间盘间高度的测量,为人工椎间盘假体设计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2.
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菀属(Aster L.)植物为多年生草本、亚灌木或灌木,该属植物中紫菀(Aster tataricus)为常用中药,具有润肺下气、止咳祛痰之功效,主治气逆咳嗽、痰吐不利、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是临床常用的润肺祛痰止咳药。该属所含化学成分较丰富,已对该属中16种植物做过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出的化合物124个,其类型有各种萜类及其苷、肽类、黄酮类、蒽醌类、甾醇类、香豆素、有机酸类及挥发油等。对国内外有关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该药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疆伊犁哈萨克族成人身体围度的特征。方法:本次研究中针对新疆伊犁哈萨克族374例(男性192例,女性182例)成人的身体围度进行了测量以及做了相关的分析。对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对年龄与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与我国其他26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该区男性腰围、腹围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区女性除头围外的12项围度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比男性更加明显。直线相关分析,男性呼气围、腰围、腹围和臀围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颈围、躯干各部分围度和上肢围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新疆伊犁哈萨克族在26个族群中头围、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和小腿围6项围度值均处于较高水平。聚类分析显示,哈萨克族围度值与乌孜别克族最接近,我国20个人群围度比较,表明哈萨克族族围度值较大。结论:伊犁哈萨克族身体围度值较大,具有东亚类型族群的围度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β-内啡肽指标在脑内的表达变化,观察银杏叶制剂对致痛大鼠脑内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取SD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给药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药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天,给药组给与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银杏叶的混悬液,每天给药两次,给药10天后,在大鼠的右脚掌给与5%的福尔马林150μl刺激,1小时后将大鼠处死,取海马和下丘脑做连续切片后,采用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定位,用β-内啡肽做免疫组化染色,对照图谱在显微镜下观察β-内啡肽在海马区及下丘脑的阳性细胞数。结果:高、中剂量给药组中下丘脑室旁核、室周核、弓状核内β-内啡肽表达增加(P<0.05)。海马的CA1CA2、CA3区β-内啡肽的表达增加主要在高、中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无差异。结论:大鼠给予银杏叶片制剂后,炎性致痛大鼠海马区及下丘脑区的β-内啡肽表达发生了变化,揭示银杏叶片在疼痛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对β-内啡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提示银杏叶镇痛的有一定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生态学实验方法对狗尾草属狗尾草和金色狗尾草种群生殖分株组分生物量结构及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种内2物种生殖分株组分生物量具有较大的变异特征;组分生物量分配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1.11%~22.77%和12.41%~26.82%;生殖分株营养组分生物量随株高和总生物量增加而均呈现幂函数形式增长,表现为相似的异速生长规律;其中,狗尾草全体拟合方程的R2值在55%~71%,金色狗尾草为62%~81%;在种间,生殖分株各组分除株高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均不显著;生物量分配中,生殖分配和鞘生物量分配呈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狗尾草属2物种生殖分株在相同生存环境下,组分生物量和生长情况在种内和种间会同时受随机环境因子和自身遗传因子的内外调控,而表现出一定异同点。  相似文献   
6.
补充限制基于生态位理论, 从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生长、繁殖体扩散等生活史阶段的种群统计特征及环境因素(土壤水分、养分、凋落物等)着手, 探讨种群的更新问题。种源限制和微生境限制是补充限制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但是哪个更为重要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种源限制与种子生产、土壤种子库和地下芽库中的繁殖体数量不足有关。其中, 气候的年际波动、土壤种子库寿命和动物的捕食都会影响种子生产在种群更新中的作用; 土壤种子库常被视为种群更新的保险库, 与地上种子雨共同促进种群更新, 但是, 如果土壤里种子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休眠率, 将会降低种子库的作用; 地下芽库及其产生的无性分株对于种群更新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干扰后种群更强的恢复能力上。扩散限制是种群更新中的普遍现象, 与种子产量、散布能力、传播媒介、幼苗密度等因素有关。微生境限制主要表现为水分、养分、凋落物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竞争、捕食等生物因素对种子的活力、萌发性、幼苗的存活力、物质分配等过程的影响, 其重要性随着植物生活史阶段而发生变化。未来需要进行综合的、长期的实验, 并应着重加强种源限制及相关生态过程的进化与生态相结合的机理性研究,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种群更新问题, 建立更为综合、系统的种群更新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