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感染等原因所致的自身免疫性多发性神经疾病,主要的感染菌为空肠弯曲杆菌。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目前临床较为支持的发病机制为分子模拟理论,临床最主要的两大分类是轴索型及脱髓鞘型。欧美等国家以脱髓鞘型为主,亚洲国家以轴索型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所占比例较低的临床特殊分型,如:Miller Fisher综合征和咽-颈-臂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静滴丙种球蛋白与血浆置换,且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已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激素治疗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提示无效,基础支持疗法不可轻视。大部分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为单相病程,仅极少部分患者可复发。Miller Fisher综合征临床预后较好,高龄、轴索型等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荒漠草原区土壤机械组成与养分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4种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群落(柠条、沙蒿、蒙古冰草、短花针茅)表层(0~5cm)、亚表层(5~10cm)和深层(10~15cm)土壤粒径分布分形(PSD)、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揭示荒漠草原区土壤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典型群落土壤PSD均呈正态分布,不同群落间的土壤PSD差异显著,粒径100~500μm颗粒含量对PSD影响最大,不同群落间的差异大于不同生境间或不同土层间。(2)4种典型群落除全磷(TP)外,其余土壤全肥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且冠下大于丛间,表现出荒漠草原区特殊的"肥岛"聚集效应,不同群落间分布特征均表现为:柠条短花针茅蒙古冰草沙蒿,速效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各群落均达到适宜水平。(3)土壤养分与土壤PSD显著相关,除速效磷(AP)外,其余土壤养分与土壤分形维数(D)均呈正相关关系,粒径100~250μm、250~500μm颗粒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中的黏粒、粉粒在有机无机胶结过程及土壤良好的结构维持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宁夏荒漠草原典型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物群落不同土层深度(0~5、5~10和10~15cm)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特征及其与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SOC、MBC、E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层(0~5cm)土壤显著高于亚表层(5~10cm)和深层(10~15cm)土壤(P0.05),而土壤D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同一土层深度,灌木(柠条和沙蒿)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高于禾本科植物(短花针茅和蒙古冰草)。(2)4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表现出波动性;同一土层不同植被群落土壤酶活性未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3)4种典型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除DOC外,其余均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熵以及有机碳活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不仅依赖于总有机碳,也与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CRFR1受体拮抗剂NBI27914对幼年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生后13d的大鼠行电极安装术,术后12h开始多导睡眠描记,描记的第6h分别给予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NBI27914、阿托品和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基础水平相比,腹腔注射任何剂量NBI27914使幼年大鼠快眼动(REM)睡眠均显著减少,同时伴随着非快眼动(NREM)睡眠的增加,而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变化;阿托品组的大鼠REM睡眠也显著减少,伴随的是觉醒的增加。结论:阻断CRFR1受体可以剥夺幼鼠的REM睡眠。  相似文献   
5.
泉州地区小菜蛾对三氟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用浸叶法对泉州地区小菜蛾对三氟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小菜蛾对三氟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的分别为2000年的7.4和4.3倍。  相似文献   
6.
早期研究揭示,SOX9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转录因子SOX9主要参与胚胎早期发育、性别决定和软骨发育。近期研究发现SOX9产物的表达水平与多种实体癌的发生、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等。上调SOX9的表达水平可以促进癌细胞的生长,SOX9基因是一种促癌基因。对于目前SOX9调节癌症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已有的观点、假说及实验证据,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负调控SOX9基因表达的内源和外源性分子,进一步探讨了SOX9基因成为治疗癌症药物靶标的可行性,以期为后续基础机理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荒漠草原3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3种典型群落(柠条、沙蒿、短花针茅)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境(冠下、丛间)和不同土层间(0~5、5~10、10~15cm)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种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差异较大,柠条、沙蒿和短花针茅群落土壤MBC含量分别为77.00~393.18、17.27~221.71和81.05~173.37mg/kg,MBN含量分别为7.59~64.81、1.43~13.95和4.25~22.13mg/kg,MBC和MBN含量均表现为:冠下丛间,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有明显的"沃岛效应"。(2)群落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3种典型群落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熵(qMB)、碳氮比(C/N)、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分别在0.76~4.10、15.02~52.50、5.34~23.07范围内变化,其比值在不同生境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3)3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土壤MBC与SOC、MBN、qMB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N与MBC/MB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MBC、MBN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指示特性,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85名临床确诊MSA患者的临床资料,每隔6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直至需辅助行走时间,研究时限3.5年,筛选10个可能影响MSA独立行走的危险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85例MSA患者中,很可能MSA38例(44.7%),可能MSA47例(55.3%),以帕金森表现(MSA-P)43例(50.6%),以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MSA-C)42例(49.4%),男性46例(54.1%),女性39例(45.9%),起病年龄54.7±8.8岁,首发运动症状30例(35.3%),首发非运动症状55例(64.7%)。起病至非运动症状合并运动症状中位时程27.9(11.5, 40.5)月。截至本研究终止,28例(32.9%)患者独立行走,57例(67.1%)患者不能独立行走,起病至辅助行走中位时程36.0(22.5, 54.0)月。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起病年龄大(HR=1.041, 95%CI 1.000-1.083, P=0.049)、HY高分期(HR=2.015,95%CI 1.031-3.938,P=0.040)、起病至非运动症状合并运动症状短时程(HR=0.980,95%CI 0.967-0.993, P=0.003)是MSA患者发展至辅助行走状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病年龄大、HY高分期、起病至非运动症状合并运动症状短时程是MSA患者辅助行走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苗锐  康静  王莉  刘学东  邓艳春 《生物磁学》2011,(10):1881-1884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对西京医院神经内科2000年1月至2009年11月连续登记住院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癫痫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98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一般情况显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成人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CSE发生率明显高于NCSE;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OR值为4.74)为SE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为脑血管病(OR值为3.93)和颅脑外伤(OR值为1.84)。SE发作的有明显诱因的占1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者比例较高。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脑外伤是癫痫持续状态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者最常见的诱因。预防感染、防治脑血管病、避免外伤,减少各种诱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门诊震颤患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以提高门诊震颤患者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为门诊震颤诊断提供临床经验。方法:连续收集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门诊自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震颤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00例震颤患者,男性173例(43.3%),女性227例(56.8%),男女之比1:1.3,平均发病年龄54.0岁。40岁以下特发性震颤(ET)最多,41-60岁为帕金森病(PD),60岁以上帕金森病最多。震颤按临床表现形式分为静止性震颤85例(21.3%),动作性震颤137例(34.3%),混合性震颤178例(44.5%)。震颤按病因分类,占比例前三位的分别是:帕金森病(46.3%),特发性震颤(28.5%),心因性震颤(5.8%)。心因性震颤急性起病率及合并焦虑抑郁率最高,而PT画螺旋圈及书写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病因组。结论:门诊震颤患者混合性震颤形式较多见,最常见病因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及心因性震颤;心因性震颤较其他病因所致震颤相比,急性起病率、合并焦虑抑郁率高,而画螺旋圈及书写阳性率低。震颤诊断应先明确震颤的临床特点,然后分析病因以确定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