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粪便乳铁蛋白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例,对照组炎症性肠病患者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粪便乳铁蛋白的含量,同时测定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PR)的水平。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组活动期粪便乳铁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且活动期组轻、中、重度三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粪便乳铁蛋白的含量随着内镜的分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但与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级之间相关性不明显r=0.4199(P=0.0517)。2)粪便乳铁蛋白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显著高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结论:粪便乳铁蛋白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判定价值显著高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但是否可以作为理想的替代肠镜的炎症性标志物还有待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展逐渐低龄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能因持续性肝损伤而导致纤维化进展,可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一样发展到终末期肝硬化,并出现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也有可能发展成肝癌,最终需要肝移植治疗。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使其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研究和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人类非常重要,如果在疾病的早期,也就是单纯性脂肪肝阶段就对疾病进行干预,这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NAFLD是人类在本世纪需要面对的疾病之一,因此研究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和P53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5例消化不良症状的住院患者,首先用放大内镜观察胃微血管形态,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57.9%)、B型(49.0%)和c型(20.0%)小凹类型;萎缩性主要见于C型(40.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2.0%)、D型(35.7%)和E型36.0%);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10.7%)和E型(34.0%);胃癌仅见于E型(14.0%).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和P53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68.0%与62.0%,均显著高于A(5.2%与7.8%)、B(7.8%与11.8%)、C(18.0%与16.0%)、D型(26.8%与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内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测16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和153例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分别比较结直肠息肉组与对照组、不同病理类型息肉组间、不同部位的结直肠息肉组间、不同性别的结直肠息肉组间以及不同大小息肉组间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结直肠息肉组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男性结直肠息肉组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息肉患者血清TC、TG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直肠息肉组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右半结肠组,体重超重者(BMI≥24 kg/m2)结肠息肉发生率较BMI正常者高,息肉大于1 cm患者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息肉小于1 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肥胖及男性是发生结直肠息肉的高危因素,而息肉大小、部位均与高脂血症的发生风险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放大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尤为受到重视,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诊断。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粘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从而,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加上染色对比技术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结节性胃炎及其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诊断的结节性胃炎、疑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患者,观察临床、内镜、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并应用日本FUJINON EG-590ZW型放大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改变。结果:纳入分析的100例成人患者,男25例,女7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9.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表现为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病理检查显示胃窦部活检标本中有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所有患者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根除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达92.0%。结论: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诊断的结节性胃炎、疑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患者,观察临床、内镜、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并应用日本FUJINONEG-590ZW型放大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改变。结果:纳入分析的100例成人患者,男25例,女7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9.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表现为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病理检查显示胃窦部活检标本中有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所有患者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根除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达92.0%。结论: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研究表明脂类代谢异常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复发及癌变有必然的联系,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风险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作为一种重要的循环内分泌多肽,参与了调节脂代谢、细胞的分化和成熟的过程,且已有众多研究证实IGF-Ⅰ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及结直肠腺瘤向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就IGF-Ⅰ调节血脂代谢在结直肠腺瘤发生和恶变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可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迄今为止,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较为人们所接受的是"两次打击学说",即肝脏的脂肪变性及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自"肠-肝轴"被提出后,关于肠道粘膜屏障功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近些年来,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粘膜的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肠粘膜的四个屏障功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粘膜屏障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