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研究利用差异显示技术检测经低温处理的小麦品种"石新828"及对照材料中的mRNA,获得2条差异片段序列。经Blast比对后,发现其中一条长为293bp的差异片段序列与小麦的一个冷调蛋白基因的mRNA(GenBank:AB097412.1)同源性为99%。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家族,命名为wpebp。经荧光定量PCR分析,wpebp基因的表达量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基因与小麦的抗寒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2.
3.
根据日本晴cab4基因序列(GenBank:AK104499.1)设计引物,用RT-PCR的方法从籼稻9311中克隆了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cab-9311(cab gene from 9311)。insilico分析表明:cab-9311与cab4基因同源性为99%,编码的蛋白含有244个氨基酸,与cab4基因编码的蛋白同源性为98%。蛋白分子质量为26.9kD,理论等电点为6.52。第54位~第216位氨基酸是一个典型的叶绿素a/b结合蛋白功能域(chlorophyll a/bbinding domain)。跨膜分析和蛋白质三级预测显示,该蛋白在C端有一个典型的跨膜区。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该蛋白定位于叶绿体,是一个叶绿体内囊体膜上的锚定蛋白。  相似文献   
4.
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沙棘资源蕴藏量大,野生资源丰富.沙棘属植物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极好生态效应的野生浆果,其研究和开发利用倍受国内外重视,本文对我国沙棘属植物的资源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重点介绍了沙棘在医药、食品、饮料、化妆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离体培养条件下多胺 (PUT,SPD,SPM) 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 (MGBG) 对丛枝菌根真菌 (Glomus mosseae, Gigaspora margarita) 孢子萌发特性及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多胺类物质在50 ~200g/ml浓度范围内,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具显著促进作用,而500礸/ml浓度处理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表现强烈的抑制效应。MGBG (50 ~500g/ml) 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可被外源多胺部分解除,但随浓度升高外源多胺的恢复作用降低,500礸/ml时无效。多胺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因多胺类型及真菌菌种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最适浓度范围。作者认为丛枝菌根真菌体内内源多胺的含量也许是其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银杏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生长与根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通过调查银杏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体长度、孢子密度及根系菌根侵染率,并测定银杏根系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二者的变化规律,分析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年周期内银杏根际丛枝菌根真菌菌丝体长度、孢子密度与根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规律性变化:1月~3月根际丛枝菌根真菌菌丝长度有限,孢子密度、根系菌根侵染率与根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都最低;3月上中旬皆迅速增加,到9月达到全年最高峰;11月后,丛枝菌根真菌菌丝长度、孢子密度及根系菌根侵染率与根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有所下降。通过数学模型分析,银杏根际丛枝菌根真菌菌丝长度、孢子密度及根系菌根侵染率与根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表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人工授粉,采用压片法对大核龙眼‘九月乌’和焦核龙眼‘闽焦64-1’、‘闽焦64-2’、‘白核’等的自交与杂交后花粉管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大核与焦核龙眼的雌配子体以及合子胚早期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龙眼胚珠在单核胚囊形成前就开始败育,且焦核品种(系)的败育率显著高于大核品种。不同亲本组合的授粉率存在差异,所有授粉组合在授粉36~48 h后均能观察到1个花粉管生长并进入胚囊受精。焦核品种(系)的胚胎在谢花后10 d开始败育,且败育率明显高于大核品种。受精是龙眼子房发育的首要条件,胚珠败育的雌蕊在谢花后10 d不膨大,不能发育形成焦核果实。谢花后10~30 d的早期胚胎败育是形成焦核龙眼的主要原因。焦核品种‘白核’胚乳具有成胚能力。约有24%的‘闽焦64-1’胚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助细胞、合点端细胞及胚乳发生异常,这可能与早期胚胎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永裕  潘腾飞  余东  邱栋梁 《生态学报》2012,32(24):7866-7873
酸雨对植物光合机构的伤害机理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探讨叶面酸化导致的PSⅡ反应中心损伤和光合机构自由基累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1年生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实生小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胁迫对龙眼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胁迫改变了龙眼叶片的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形状,伤害PSⅡ反应中心;pH2.5酸雨胁迫5d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活性(1/F0-1/FM)、反应中心含量(RC/CSo)急剧下降;有活性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VJ)、失活反应中心的比例(Non-QA和Non-QB)显著增加,QA迅速还原;放氧复合体(OEC)被破坏;PSⅡ受体侧电子传递体数(Sm)、电子转化效率(ψ0)和电子传递速率((φ)E0)明显降低,叶面酸化导致光系统线性电子传递受损.pH2.5酸雨胁迫5d后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转化为氧化型,还原型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下降,叶绿体内自由基不能被及时清除,过多的自由基损伤光合器官,导致龙眼叶片PSⅡ受伤害.模拟酸雨胁迫伤害龙眼叶片PSⅡ反应中心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体,造成同化力不足,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导致叶绿体自由基累积,光合机构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