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对高胆固醇血症家兔红细胞在交、直流电场中的电泳行为进行了多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高脂组与正常组相比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变形能力及膜流动性下降,表明高脂血症可能较易导致血栓形成。中药有效成分8501有对抗高脂引起的红细胞上述改变的作用,提示8501可能对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转移及非转移肿瘤移植后615小鼠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道高转移瘤株FC、淋巴合并血道高转移瘤株U14、淋巴道高转移瘤株H22、非转移瘤株P615分别接种于336只纯系近交615小鼠.不同时间取血并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将转移瘤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侵袭期、转移早、中、晚期,非转移瘤发展过程分为潜优期、增殖期、囊腔形成期及中心坏死期.本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转移能力及途径肿瘤发展的不同时期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不同,因而表明肿瘤侵袭、转移与血液流变学变化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被讨论.  相似文献   
3.
于小波 《化石》2021,(1):20-24
喜欢化石、关注生命历史的朋友们,你们一定知道近一个世纪前在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人的传奇故事吧?或许你们还记得当年中外地质先贤云集北京人故乡的两幅照片吧? 这两幅经典照片(见第21页插图),场地相同但细节略异.它们广为流传,分别出现在有关周口店早期发掘的各种书刊中.在照片中,多名经历过北京人早期发掘时代的中外学者,从容自...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测定鼠类11项血液流变学正常值,并在不同鼠种、鼠龄、性别和取血方式间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学值受鼠种、鼠龄、性别及取血方式的影响,因此在同一实验中应保持上述几方面的一致。本实验特别提出取血方式对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的影响,并认为心脏取血由于简便、采血量多、较少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血液流变学实验中是一个较好的取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道高转移瘤株FC、淋巴合并血道高转移瘤株U14、淋巴道高转移瘤株H22、非转移瘤株P615分别接种于336只纯系近交615小鼠.不同时间取血并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将转移瘤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侵袭期、转移早、中、晚期,非转移瘤发展过程分为潜优期、增殖期、囊腔形成期及中心坏死期.本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转移能力及途径肿瘤发展的不同时期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不同,因而表明肿瘤侵袭、转移与血液流变学变化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被讨论.  相似文献   
6.
于小波 《化石》2022,(1):67-72
1931年10-11月,西方史前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亨利·步日耶(1877-1961)神父到访龙骨山上新建成的地质调查所周口店办事处。步日耶是著名的法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被誉为西方“史前史研究之父”。当年,步日耶看到的地质调查所周口店新办事处是什么样子呢?步日耶又是怎样成为西方史前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呢?在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1897-1979)遗存的大量历史照片中,有几张照片记载了步日耶1931年到访周口店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于小波 《化石》2023,(1):44-51
<正>蒂莉·埃丁格(Tilly Edinger,1897-1967)博士是20世纪的著名犹太女科学家,被誉为是“古神经学”的创始人。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埃丁格是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少数女性之一。在埃丁格之前,人们对脊椎动物脑演化的认识,几乎完全依赖解剖学家对现生动物脑结构的比较研究。埃丁格基于自己的古生物学和神经学背景,将分类学、地层年代和功能研究结为一体,单枪匹马地创建了“古神经学”这一新领域。古神经学研究化石动物的脑结构,把演化的时间概念纳入神经学的研究之中,探索神经系统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我们多么自豪!我们种植庄稼,养育禽畜,因而不必象别的动物那样为了寻找食物而在原野和丛林中游荡。我们盖起房屋,因此可以躲避雨雪风霜的侵袭。我们拥有语言和智慧,从而能够建立起复杂的社会,发明创造出越来越高超的技术,服务于人类的需要,并开拓人类的未来———从打制简单的石器到蒸汽机车的发明,从登上月球到克隆羊的诞生……但是,无论人类的文明前进了多远,我们却永远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象所有的生物一样,人类有生老病死;象所有的动物一样,人类需要食物;象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一样,人类要呼吸、饮水;象所有…  相似文献   
9.
于小波 《化石》2022,(2):56-65
<正>2022年6月1日是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1897-1979)诞辰125周年纪念日。今年7月7日,又是“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85周年纪念日。本文通过杨钟健院士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各国科学家书信交往的材料,回顾杨老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取得的主要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然后简述杨老和各国科学家在抗战期间书信交往的情况,并顺便介绍相关科学家的背景与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于小波 《化石》2022,(3):39-45
<正>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外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陆续发现了“北京人”的各种化石材料。这些发现,凝聚着中外学者历年来辛勤挖掘与研究的心血,是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历史上的重大成果。“北京人”最早的化石证据,是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奥托·师丹斯基(Otto Zdansky,1894–1988)从1921年和1923年采集的材料中发现的两颗牙齿。当时,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1874–1960)和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进行发掘工作。安特生从瑞典印刷大王拉格雷列斯(A.Lagrelius,1863–1944)建立的私人基金会“中国研究委员会”获得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