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3篇
  7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新疆腔菌纲座囊菌目刺球座属(Lasiobotrys)、穴壳属(Dothiora)和普氏腔孢属(Plowrightia)的六种子囊菌,即:忍冬刺球座菌(L.loniccrae)、花楸穴壳菌 (D.sorbi)及其无性阶段花楸疡壳孢(Dothichiza sorbi)、茶蔗子普氏腔孢菌(P.ribesia)、小檗普氏腔孢菌(P.berberidiJ)、沙棘普氏腔孢菌(P.hippophaeos)及雕刻普氏腔孢菌(P.insculpta)。这三个属的真菌在我国均未报道过,为我国新纪录属(种)。标本均采于新疆,保存于新疆八一农学院植保系真菌标本室(HMAAC)。  相似文献   
2.
3.
环形染色体构象捕获(4c)技术实现了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捕获与4c靶位点发生相互作用的基因座位,因而通过4C相关技术可以进一步研究靶基因座位在细胞核内的空间组织形式。该文以ABclllb基因座位作为4C分析的靶位点,通过优化4C分析的反向巢式PCR扩增条件,实现4C分析PCR的高效扩增:并通过有限克隆筛选与普通测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捕获到一些与BcHlb基因座位发生潜在相互作用的基因座位。这些基因座位与靶位点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发生在相同染色体内的,也有发生在不同染色体之间的。这些基因座位间的相互作用表明了Bclllb基因座位在细胞核内复杂的空间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BglⅡ酶切重组表达载体pPIC9K-Bra,纯化后电击转化甲醇酵母菌GS115,构建乙醇氧化酶缺陷型表达菌株GS115-pPIC9K-Bra,筛选鉴定后,以0.5%的甲醇进行诱导,表达的目的蛋白约占上清总蛋白的95%,纯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甜度.成功构建了乙醇氧化酶缺陷型的甲醇酵母表达菌株,为深入研究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与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正式报道或发表的遗址和地点100余处,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各处,年代上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017年初,根据齐齐哈尔市查哈阳农场群众提供的线索,笔者等在甘南县环太平湖水库周边发现多处旧石器地点以及原料产地.经对该地区的踏勘调查和对一处地点的小规模剖面清理发现...  相似文献   
6.
虽然,美国已有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检测和治疗的指南,但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H.pylori检测的建议通常没有得到遵循。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研究成人和儿童H.pylori感染处理的11名专家参加了"休斯敦共识会议",并在会议中讨论诊断H.pylori感染的关键因素:确定目标人群进行H.pylori检测;抗生素药物敏感性对检测和治疗的影响;确认H.pylori感染和确认根除治疗结果的合适方法。专家被分为多组,采用改良的Delphi小组讨论法来评定需行H.pylori检测的目标人群,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根除治疗后的结果确认及相关检测方法。证据质量和建议强度均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评估。各工作小组的结果将提交给所有小组成员进行最后的共识表决。在专家共识会议之后,这些结论将提交给一个独立的胃肠病学专家小组进行验证,并对会议中提出的29项声明进行认同程度评估。最后的建议是基于现有最佳证据提出,并提供带参考文献的共识声明,以便在全美各地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北京外来入侵植物问题尤其突出,但其入侵和扩散的时空规律、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给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带来挑战。本研究旨在厘清入侵植物在北京的动态规律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制定应对措施,有效防治外来入侵植物侵害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已有文献、专著和相关数据库信息,重新构建了北京外来入侵植物数据库,分析北京外来入侵植物的构成特征、入侵特点及危害,采用GIS、SPSS相关软件分析外来入侵植物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特点,并与社会经济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北京外来入侵植物共101种,菊科植物最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原产地主要是美洲;主要入侵途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意和无意引入;传播扩散活动多数依赖结实量大的特点;均会挤占本地种生态位;超过1/5属于国家重点关注防控的外来入侵植物;(2)不同时间阶段年均植物入侵数量具有极显著差异,经历了低、高和稳定3个阶段,入侵植物累计种数与历史事件累计次数、人口、货运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呈极显著正相关;(3)空间分布格局中丰富度分布和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不同,入侵植物密度与常住人口密度、绿化覆盖率呈极显著相关。【结论】北京入侵植物的演变和分布特征除了受其自身入侵性的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应预防、控制、消灭三管齐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2) to fuels and value‐added industrial chemicals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keeping a healthy balance between energy supply and net carbon emissions. Here, the facile transformation of residual Ni particle catalysts in carbon nanotubes into thermally stable single Ni atoms with a possible NiN3 moiety is reported, surrounded with a porous N‐doped carbon sheath through a one‐step nanoconfined pyrolysis strategy. These structural changes are confirmed by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The dispersed Ni single atoms facilitate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t low overpotentials to yield CO, providing a CO faradaic efficiency exceeding 90%, turnover frequency approaching 12 000 h?1, and metal mass activity reaching about 10 600 mA mg?1, outperforming current state‐of‐the‐art single atom catalysts for CO2 reduction to CO. DFT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Ni@N3 (pyrrolic) site favors *COOH formation with lower free energy than Ni@N4, in addition to exothermic CO desorption, hence enhancing electrocatalytic CO2 conversion. This finding provides a simple, scalable, and promising rout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low‐cost, abundant, and highly active single atom catalysts, benefiting future practical CO2 electrolysis.  相似文献   
9.

We present a THz emission enhancement of 41 times at 0.92 THz from a metasurface made of T-shaped resonators excited in a quasi-near-field zone. Such a metasurface has an intrinsic transmission minimum with Q factor of 4 at 1.25 THz under far-field excitation. When this metasurface is coupled onto the backside of a 625-μm-thick photoconductive emitter, the metasurface is below the Fraunhofer distance to the excitation source. As such, one broad enhancement around 0.47 THz and another extremely narrow enhancement at 0.92 THz in the emission spectrum are observed owing to a quasi-near-field excitation. Theoretically, the Q factor of the latter is up to 307, which is limited by the spectral resolution in experimen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T-shaped resonators serve as an array of plasmonic antennas resulting in the aforementioned emission enhancement of THz radiation.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