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763篇 |
免费 | 17633篇 |
国内免费 | 9383篇 |
专业分类
557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32篇 |
2024年 | 1281篇 |
2023年 | 1354篇 |
2022年 | 1992篇 |
2021年 | 1992篇 |
2020年 | 1958篇 |
2019年 | 2168篇 |
2018年 | 1463篇 |
2017年 | 1364篇 |
2016年 | 1438篇 |
2015年 | 1901篇 |
2014年 | 2801篇 |
2013年 | 2289篇 |
2012年 | 3312篇 |
2011年 | 3334篇 |
2010年 | 2725篇 |
2009年 | 2898篇 |
2008年 | 3071篇 |
2007年 | 2925篇 |
2006年 | 2734篇 |
2005年 | 2338篇 |
2004年 | 1803篇 |
2003年 | 1542篇 |
2002年 | 1379篇 |
2001年 | 1324篇 |
2000年 | 1216篇 |
1999年 | 753篇 |
1998年 | 336篇 |
1997年 | 241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73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104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60篇 |
1988年 | 58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74篇 |
1984年 | 55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72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4篇 |
1965年 | 1篇 |
1950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ased on nonlinear phenomena of biophoton emission observed in the past, an interference model concerning with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iving organisms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was raised. Caused by biological nonlinearly polarizable double layer,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of incoming and reflected waves establishes in the outside. As a consequence, in the inside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takes plac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ference pattern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iological self organization and in biological functions. We investigat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explaining these non-linear optical effects in terms of the phase conjugation.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are solutions of the Maxwell equations which satisfy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of biophoton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Necessary provisions are nonlinearly polarizable optically active double layers of distances which are small compared to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In addition, they have to be able to move into the nodal planes of the impinging waves within a small time interval compared to the coherence time. These conditions are likely fulfilled in the optically dense, but ordered and optically excited, highly polarizable living matter. 相似文献
2.
HE Xiaolin LIU Xinqi ZENG Zonghao LI Hongmin WANG Miao ZHANG Ying WANG Dacheng 《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2000,43(1):39-46
BmK M4 is a neutral neurotoxin in the BmK toxin series.It is medially toxic and belongs to group III α-toxins.The purified sample was crystallized in rhombic space group P61.Using an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BmK M4 was revealed by molecular replacement at 0.20 nm resolution.The model was refined.The final crystallographic R factor was 0.142 and the free R factor was 0.173.The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is 0.001 5 nm for the bond length and 1.753°for the bond angles.64 water molecules were added to the asymmetric unit.The refined structure showed an unusual non-prolyl cis peptide bond at residue 10.The structure was compared with group II α-toxin BmK M8 (an acidic,weak toxin).The potential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cis peptide bond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分子量阵列平台进行特定序列甲基化分析的方法。方法:通过对不同扩增条件和扩增效率及不同条件处理的质谱分析比较了MassArray平台进行甲基化分析的特点。结果:本研究通过与重亚硫酸盐测序结果比较证实,MassArray分子量阵列技术平台能够反映甲基化修饰的真实水平;通过不同条件下PCR扩增效率与甲基化分析的结果,发现扩增效率是制约MassArray分子量阵列技术平台甲基化分析的关键因素,而产物的放置时间和不同的处理没有明显影响甲基化分析。结论:Mas-sArray甲基化分析平台是高效快速检测甲基化修饰的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的实验条件,进行合理的质控。 相似文献
4.
马缨丹乳油及其混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拒食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试了自制的12.5%马缨丹乳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拒食活性、持效性及其与7.5%鱼藤酮乳油、1.5%除虫菊水乳剂、0.3%印楝乳油混配的联合活性。该乳油1000倍液处理菜心叶片后48h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40%的拒食率,随着浓度升高,拒食活性增强;200、400和600倍液处理120h后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累计拒食率分别达到76%、68%和43%。12.5%马缨丹乳油与7.5%鱼藤酮乳油以5∶5比例混配使用时,增效作用最为明显,拒食中浓度AFC50为5.25μg.ml-1,共毒系数CTC为213;与1.5%除虫菊水乳剂以1∶9比例混配使用时的增效作用次之,共毒系数CTC为149;与0.3%印楝乳油以9∶1、7∶3、5∶5、3∶7和1∶9比例混配使用时,其共毒系数CTC均100,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结果表明:12.5%马缨丹乳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强烈的拒食活性,其200倍液和400倍液拒食持效性好,且该乳油可与7.5%鱼藤酮乳油混配使用。 相似文献
5.
鸟类鸣声地理变异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鸣声在鸟类的通讯和性选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鸣声地理变异广泛存在于鸟类中,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近缘种的分类和演化历史.鸣声地理变异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是某一因素起主导、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有奠基者效应、鸣声漂变、遗传差异、性选择、生境等.年际间鸣声的稳定性和种群内鸣声的变异性,是鸣声地理变异研究中应该重视的问题,通过鸣声学习和扩散机制来研究鸣声地理变异,可能是将来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GAM模型的阿拉伯海鲐鱼渔场分布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6-2017年中国印度洋围拖网生产数据以及同期的海表温度、叶绿素、表层海流和海面高度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建立了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对海洋环境的非线性响应模型,分析了阿拉伯海鲐鱼(Scomber australasicus)渔场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结果表明: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对阿拉伯海鲐鱼渔场有显著影响,GAM模型的方差解释率为30.1%;印度洋季风对鲐鱼CPUE影响大,鲐鱼CPUE在印度洋东北季风高,在夏季季风低;全年阿拉伯海鲐鱼围网渔场主要分布在60°E、13°N-15°N斜向椭圆区域;模型表明,鲐鱼渔场适宜海表温度为26~28℃,叶绿素浓度0.2~0.5 mg·m^-3,海面高度0.2~ 0.4 m;影响鲐鱼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依次为海面高度、经纬度、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雏鸡死亡,蛋鸡产蛋量和蛋品质下降,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养禽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IBV是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第三群的典型代表种[1]。其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全长约27.6kb[2]。IBV S蛋白形成病毒表面的纤突结构,翻译后的前体蛋白在跨膜时被… 相似文献
8.
P53参与抑制PC-1基因转录的结构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P53分子参与抑制PC-1基因转录的结构域。方法:构建P53分子突变体;将前列腺癌LNCaP细胞瞬时转染野生型或突变型p53及含PC-1启动子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4939,分析PC-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果:P53分子N端转录激活域及富含脯氨酸功能域突变体没有减弱对PC-1启动子的转录抑制作用,而特异性DNA结合域上175、273位突变体和C端339~346位氨基酸的缺失突变体都减弱了对PC-1启动子转录的抑制作用;另外P53分子第175和273位突变体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对野生型P53的转录抑制功能表现出显性负效应。结论:P53分子特异性DNA结合域和C端结构域参与对PC-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抑制,而P53突变体的显性负效应可能是PC-1在前列腺癌进展中表达失调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病毒性脑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血糖、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婴幼儿病毒性脑炎患儿1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并发NPE分为2组,NPE组9例,非NPE组10例。以入院后第1次静脉血的血糖和电解质为评价标准,并应用t检验和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血糖和血清电解质比较。结果 NPE组患儿血糖水平[(19.24±9.64)mmol/L]显著高于非NPE组[(4.90±1.11)mmol/L](t=4.44,P<0.01),而血钙水平[(1.75±0.32)mmol/L]显著低于非NPE组[(2.37±0.17)mmol/L](t=-5.31,P<0.01)。NPE组高血糖和低钙血症发生率远大于非NPE组(P<0.01)。2组血清钾、钠、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病毒性脑炎并发NPE可引起血糖改变和电解质紊乱。高血糖和低钙血症是导致NPE的危险因素,早期检测血糖及血钙水平可作为判断婴幼儿病毒性脑炎并发NPE病情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