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aturally occurring phenanthroindolizidine and phenanthroquinolizidine alkaloids (PIAs and PQAs) are two small groups of herbal metabolites sharing a similar pentacyclic structure with a highly oxygenated phenanthrene moiety fused with a saturated or an unsaturated N-heterocycle (indolizidine/quinolizidine moieties). Natural PIAs and PQAs only could be obtained from finite plant families (such as Asclepiadaceae, Lauraceae and Urticaceae families, etc.). Up to date, more than one hundred natural PIAs, while only nine natural PQAs had been described. PIA and PQA analogue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 anticancer agents all along because of their excellent cytotoxic activity. However,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ther great biological properties, such as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viral activities were revealed successively by different pharmacological assays.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ir potent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coronavirus (TGEV, SARS CoV and MHV) and tobacco mosaic virus, PIA and PQA analogues have attracted much pharmaceutical attention again, some of them have been used to present interesting targets for total or semi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stud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viral agents. In this review, natural PIA and PQA analogues obtaine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ith their herbal origins, key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for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with possible SAR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we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We hope this paper can stimulat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n PIA and PQA analogues a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potential drug discovery.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早期妊娠妇女梅毒感染情况,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先天梅毒的发生。方法:采用梅毒明胶颗粒试验(TPPA)和梅毒甲苯胺红试验(TRUST)对早期妊娠妇女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两项结果均阳性者诊为妊娠期梅毒,可采取驱梅治疗或终止妊娠。结果:3670例早期妊娠妇女中,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29例,其中TRUST滴度大于1:8的有8例,小于1:8的有21例;有12人接受驱梅治疗,有17人选择终止妊娠。结论:在早期妊娠妇女中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可及早采取措施,减少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黄土塬区王东沟流域采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测定其颗粒组成、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借助变异系数、非参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和沿垂直剖面都存在变异,但在同一地形部位或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内,容重和颗粒组成基本相似.水平方向,饱和导水率属强变异,粘粒和砂粒含量属中等变异,粉粒含量和容重属弱变异;沿垂直剖面,土壤的粒级分布具有连续性,但0~25 cm的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与下层土壤差异显著.沿坡面从上向下,土壤趋向粘重,但饱和导水率增大;其中上坡位和中坡位的土壤性质相似,在相关研究中可以进行合并.草地与其他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差异显著,主要受地形部位的影响;耕地和果园的土壤性质相似且不同于其他利用类型,表明人为干扰对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5.
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黄土塬区补充灌溉及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麦田土壤水分利用、氮素吸收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年份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分别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0~24.6%和134.1%~240.2%,方差分析表明,施氮是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补充灌溉及施磷作用不显著;补充灌溉及不同施氮水平均显著增加冬小麦耗水量,补充灌溉能在一定程度减少冬小麦对土壤储水的利用,而氮磷配施显著增加土壤储水的消耗;补充灌溉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雨养处理降低0.2~2.3kg.mm-1.hm-2,但差异不显著,氮磷配施WUE较对照提高4.0~7.2kg.mm-1.hm-2,达显著水平;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受施氮水平影响显著,低氮和高氮处理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6.9~33.4kg.hm-2和60.9~66kg.hm-2;补充灌溉能够促进地上部氮素吸收。本试验表明,补充灌溉与高氮高磷组合处理可获得高产及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底墒充足的平水年,影响研究区域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素吸收等的主要因素是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氢氧化钠溶液瘤内注射对肝癌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对SMMU-LTNM肝癌裸鼠皮下模型进行2%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瘤内注射,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瘤内注射组相比,氢氧化钠显著抑制肿瘤生长(P<0.01)、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P=0.01)、抑制肿瘤组织HIF-1α和VEGF的表达(P=0.02和P=0.01)。结论:氢氧化钠瘤内注射可有效抑制肝癌生长,主要机制可能是抗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233份河南省地方花生资源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含油量、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全面测定,并与省外和国外资源的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河南地方品种资源中,蛋白质含量中等,平均含油量和油酸含量相对较高,但缺乏蛋白质含量超过30%或含油量超过56%、油酸含量超过70%的突出材料。河南省目前高油品种选育有明显进展,育成了一批高油花生品种,但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普遍偏低。提出了充分利用现有地方品种资源,积极采用远缘杂交、诱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及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创制优良种质,选育优质专用品种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王东沟流域1994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图,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定量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94--2004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994—2004年王东沟流域农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果园大量增加,林地和非生产地变化不大;变化速度依次为草地〉果园〉非生产地〉农地〉林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多样,农地转出和林地转入是其主要类型;土地利用的空间迁移方向为农地和果园向西北方向迁移(塬区),林地和草地向东南方向(沟壑区)迁移.1994--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但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土地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不同,提高和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作用并存.农地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林草和果园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其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是转为林地和果园的变化类型,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是林地转出类型和农地转为非生产地类型.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调查名录V阔叶林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2000-2009年间在吉林省长白山区的蛟河、敦化、安图、汪清、和龙、辉南、临江等地阔叶林带采集的700余号标本,报道了长白山阔叶林带分布的大型真菌63科160属332种,其中有中国新记录种5种、吉林省新记录种7种.凭证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10.
龙舌兰麻种质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3份龙舌兰麻种质的嫩叶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分析它们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酶谱特征,为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3份材料显示出3~10条不等的酶带,有22种不同的酶谱类型,说明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可鉴定除'粤西117'和'东292'之外的21份龙舌兰麻种质;Rf为0.37的酶带为所有供试材料的共有谱带.DP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份材料根据亲缘关系远近可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包括'金边弧叶龙舌兰'、'弧叶龙舌兰'等在内的9份种质;第二类为包括'多叶普通剑麻'、'南亚2号'等在内的5份种质;第三类为包括'假菠萝麻'、'银边假菠萝麻'等在内的9份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