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6篇
  448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4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3篇
  1949年   5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Thrower J  Mirica LM  McCusker KP  Klinman JP 《Biochemistry》2006,45(43):13108-13117
The behavior of three cyclic and three acyclic analogues of 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ACC) with ACC oxidase has been analyzed with regard to turnover rates, product distribution, and O(2) uncoupling. The cyclic analogues all form ethylene, and the acyclic analogues all undergo decarboxylation. The degree of uncoupling varies from almost none (ACC) to 21-fold (glycine), while turnover rates (k(cat)) are all within a factor of 4-fold of that of ACC. The aggregate data point toward a rate-determining formation of an activated iron-oxo intermediate, which partitions between amine oxidation and reductive uncoupling in a manner that is dependent on substrat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3.
4.
5.
报道了甘肃省分布的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水茫草属(Limosella Linn.)1个新记录属,以及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蓼科(Polygonaceae)、胡颓子科(Elaeagnaceae)、百合科(Liliaceae)5个新记录种——水茫草(Limosella aquatica Linn.)、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 Finet et Gagnep.)、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棱果沙棘(Hippophae goniocarpa Y.S.Lian et al.ex SwensonBartish)、青海黄精(Polygontum qinghaiense Z.L.Wu et Y.C.Yang)。其中,峨眉含笑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 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 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 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若干问题, 特别就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总体框架、混交林的界定以及土壤在植被分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60年侯学煜在《中国的植被》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 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制定了分类等级和划分依据等更加完善的系统, 之后《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1 000 000植被图说明书》和《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以及很多省区的植被专著对该系统进行过修订。2017年宋永昌在《植被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分类等级单位调整的方案。本次提出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基本沿用《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及系统, 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 主要以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依据, 包含三级主要分类单位, 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低级单位); 在三个主要分类单位之上分别增加辅助单位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 在植被型和群系之下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差异和实际需要可再增加植被亚型或亚群系。修订方案包含了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草地)、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湿地)、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和无植被地段9个植被型组, 划分为48个植被型(含30个自然植被型、12个农业植被型、5个城市植被型和无植被地段)。自然植被中有23个植被型进一步划分出了81个植被亚型。  相似文献   
7.
    
The stable fly, Stomoxys calcitrans (Diptera: Muscidae), is a worldwide pest of livestock. Recent outbreaks of stable flies in sugarcane fields in Brazil have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for livestock producers. Larvae and pupae found inside sugarcane stems after harvesting may indicate that stable flies use these stems as potential oviposition or larval development sites. Field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outbreaks of stable fl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vinasse and filter cake derived from biomass distillation in sugarcane ethanol production that are used as fertilizers in sugarcane fields. Adult stable flies are attracted to vinasse, which appears to present an ideal larval development site. The primary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vinasse in influencing the sensory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s of stable flies, and to identify its associated volatile attractant compounds.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showed that vinasse is extremely attractive to adult stable flies. Chemical analyses of volatiles collected revealed a wide range of carboxylic acids, alcohols, phenols and aldehydes as potential attractant compounds. These newly identified attractants could be used to develop a tool for the attractant‐baited mass trapping of stable flies in order to reduce infestations.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钙黄绿素-铜(Ⅱ)荧光体系测定乙酰半胱氨酸。方法:在pH=8.0的Na2HPO.412H2O-KH2PO4缓冲液中,以492 nm为激发波长,520 nm为发射波长测定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的荧光强度。结果:在pH=8.0的Na2HPO.412H2O-KH2PO4缓冲液中,二价铜离子与钙黄绿素配位引起荧光猝灭。由于乙酰半胱氨酸中巯基上的硫离子与Cu2+的亲和力很强,可从钙黄绿素-铜(Ⅱ)的络合物中夺取铜离子而使钙黄绿素游离出来,从而使体系的荧光得以恢复,并且荧光恢复的程度与加入乙酰半胱氨酸的量在一定范围内成线性。结论:建立了一种测定乙酰半胱氨酸的荧光分析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0 10-6~1.4 10-5 mol/L,检出限为4.010-6 mol/L。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盐碱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不同盐碱程度的11个样点在春季进行采样,研究了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酶活和理化性质,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简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河西地区原生盐碱地、次生盐碱地与农田土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等方面均有差异;河西地区土壤较贫瘠,土壤微生物数量较低,且分布有规律性,即原生盐碱土<次生盐碱土<农田土;放线菌、真菌、碱性磷酸酶、脲酶和有效磷5个因子是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理化因子之间相关性的主要因素。【结论】结果证实河西地区盐碱土壤中磷的循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mutans)是导致龋齿的主要病原体,含氟产品虽然能治疗龋齿,但是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目的】推动植物源抗龋齿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微量稀释法、平板计数法测定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浮游菌的抗菌作用;通过pH计测量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糖酵解产酸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测量生物被膜形成量;使用苯酚硫酸法测量水不溶性多糖的含量并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胞外DNA量来评估桑酮G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测量生物被膜中毒力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8μg/mL,最低杀菌浓度为64μg/mL,高浓度桑酮G对变异链球菌呈现较强的杀菌效果;桑酮G能抑制生物被膜中gtfB、gtfC、gtfD、ldh、comD、vicK、atpF和gbpB的表达,降低水不溶性多糖的合成,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降低生物被膜中胞外DNA含量及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同时还对变异链球菌的产酸耐酸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结论】桑酮G能通过降低毒力基因的mRNA水平,使得生物被膜的黏附力降低,结构变得松散,对生物被膜形成起到抑制作用,期望能够为植物源天然产物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