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0篇 |
免费 | 759篇 |
国内免费 | 473篇 |
专业分类
30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122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155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72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131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56篇 |
2007年 | 162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71年 | 2篇 |
1969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38年 | 3篇 |
193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erstein GL Kirkland KL Musial PG Talwar SK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2,357(1428):1835-1841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recent work on aspects of corticothalamic interactions in the auditory and in the visual systems. There are gross similarities in the arrangements of these systems, but considerable contrasts in the processing computations and in the effects of corticothalamic feedback. 相似文献
2.
3.
杂交鹅掌楸不同无性系对Pb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4个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L.tulipifera)无性系扦插苗对土壤Pb胁迫的生理响应与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Pb胁迫能抑制杂交鹅掌楸无性系扦插苗生长,使叶片失绿变黄、根系活力下降,且1.0mg·g-1Pb胁迫的抑制效果更明显。随Pb胁迫时间的延长,4个杂交鹅掌楸无性系扦插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持续增加,胁迫结束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45~1.92倍和2.23~3.23倍。叶片的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整个Pb胁迫过程中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不同无性系的SOD活性变化存在一定差异。随着Pb浓度的增加,杂交鹅掌楸不同无性系扦插苗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各异。比较发现,无性系NE60对Pb胁迫的抗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介导的紫色红曲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优化各种转化因素,建立了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红曲霉(Monascus)的高效转化体系:红曲霉在PDA培养基培养21 d后收集孢子,制备红曲霉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6个/mL,根癌农杆菌浓度为OD600值0.5,诱导剂AS浓度为100μmol/L,农杆菌与红曲霉在25℃共培养3 d。采用此转化体系构建了含有530多个转化子的红曲霉T-DNA插入突变体库。随机选取50株转化子菌株进行分子验证和稳定性检测,证明T-DNA成功插入红曲霉基因组DNA中,并能稳定遗传。最后,通过形态观察筛选出8株变异较大的菌株,为以后的红曲霉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术患者,术中静脉应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术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择期在气管内全麻下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60例,ASA I~Ⅱ级,年龄47~78岁,体重42~79 kg。患者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n=20):C组(盐水对照组)、D1组(右美托咪定0.5μg/kg组)和D2组(右美托咪定1μg/kg组),在手术结束前约1小时按分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右美托咪啶,术后镇痛使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24 h。记录患者术后2h、2~6 h、6~12 h、12~24 h芬太尼的用量;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2 h、6 h、12 h、24 h时的疼痛程度;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术后2h和术后2~6 h芬太尼用量D1组和D2组较C组减少(P0.05),但D1组和D2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而术后6~12和12~24 h三组患者芬太尼用量无差异(P0.05)。术后2 h、2~6 hVAS评分D1组和D2组较C组减少(P0.05),而D1组和D2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6~12、12~24 h三组患者VAS评分无差异(P0.05)。与C组比较,D1组和D2组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余不良反应各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术中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啶可在术后6 h内增强芬太尼镇痛的效果减少芬太尼的用量,但增大剂量效果并不增加而作用时间也不延长。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静态密闭箱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两个样地的N2 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凋落物对林地土壤N2 O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 ,其对全年N2 O排放的平均贡献率是 36 89%。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是大气N2 O一个重要的源 ,但在极少的天气状况下也能吸收大气中的N2 O ,而起着汇的作用。其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是 - 4 1 4 8~ 2 91 84μgN2 O·m-2 ·h-1,平均通量是 6 8 7μgN2 O·m-2 ·h-1,高于其他类型林地的排放通量 ,且变动范围也较其他森林类型大。无凋落物林地土壤N2 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是 - 2 3 2 4~ 93 75 μgN2 O·m-2 ·h-1,平均通量为 33 79μgN2 O·m-2 ·h-1。两个样地N2 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 :夏季N2 O的排放通量最高 ,春季次之 ,秋冬两季较低且趋于平稳。昼夜变化趋势也相似 :N2 O排放通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 18∶0 0 ,最小值都出现在 12∶0 0和 14∶0 0。研究还表明 ,林地土壤N2 O的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和地下 5cm温度的相关性较好 ,无凋落物的样地N2 O的排放通量仅与地下 5cm温度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自然条件下滤减UV-B辐射对烤烟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环境中,以烟草栽培品种K326为材料,通过覆盖不同透明薄膜滤减UV—B辐射,研究100%(CK)、75%(T1)、50%(T2)、35%(T3)UV—B辐射透过率处理下,不同强度UV—B辐射对烟草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三类光合色素对UV—B辐射有不同响应。类胡萝卜素对UV—B辐射响应较敏感。成熟初期,类胡萝卜素含量与UV—B辐射强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而chl a和chl b含量基本与UV—B辐射强度呈反向变化关系。成熟后期,由于UV—B辐射累积效应,光合色素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现蕾期至成熟采烤烟初期,chl a:chl b与UV—B辐射的反向变化关系较明显,后期则无明显规律,其含量的下降与UV—B辐射的累积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Sp100是核颗粒ND10的组成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存在.Sp100参与多种细胞生理病理过程,如转录调控、细胞内抗病毒免疫等.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我们发现了Sp100的互作蛋白HIV-1整合酶,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证实了Sp100与 HIV-1整合酶的互作,细胞内荧光共定位实验也证实了二者在细胞内部分共定位.此外,突变体实验表明,Sp100的C端300~480氨基酸和HIV-1的催化结构域是两个蛋白质的互作区域.利用siRNA降低细胞内Sp100的表达量,可以增加HIV-1整合酶介导的病毒的整合,反之,细胞内过表达Sp100则会降低HIV-1整合酶介导的病毒的整合.这是首次发现Sp100可以和HIV-1整合酶发生相互作用,并进而抑制病毒的整合.我们发现了Sp100作为HIV-1整合酶互作蛋白的新功能,并扩展了细胞防御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核酸适配体是从随机文库中采用SELEX技术筛选所得的单链短链寡核苷酸片段(通常为15-80个ss DNA或ss RNA)。其能够折叠形成独特稳定的三维结构,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碱堆叠或多种作用力组合特异性地与多种靶标结合。适配体因具有构象变化能力而被用作生物分析中的理想识别配体。目前,基于适配体的生物分析新方法得到广泛研究,并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分析、疾病标志物诊断、外泌体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和病毒检测等方面。本文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用于生物分析方法开发的最新进展,比较和讨论不同分析方法,并对基于适配体的生物分析新方法提出了设想和展望,为开发新的生物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铝胁迫(Al3+浓度为0、0.2、0.4、0.8、1.6 mmol·L-1)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及其针叶中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为揭示马尾松铝毒害生理机制及提高马尾松的耐铝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当Al3+处理浓度为0.2 mmol·L-1时对马尾松株高和基径生长的影响较小,但对马尾松根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l3+处理浓度大于0.2 mmol·L-1时对马尾松株高、基径和根长的生长均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Al3+浓度的增大而增强。马尾松针叶中叶绿素含量和SOD、POD活性均随着Al3+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l3+处理浓度大于0.2 mmol·L-1时马尾松针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Al3+浓度的升高而增大;Al3+处理浓度大于0.2 mmol·L-1时马尾松针叶中MDA含量也呈上升趋势,且随着Al3+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说明大于0.2 mmol·L-1的Al3+处理可导致马尾松膜脂产生氧化。研究表明,马尾松幼苗具有一定的耐铝能力,在铝胁迫生境下可通过提高自身SOD和POD等保护酶的合成和主动积累脯氨酸、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渗透物质,产生适应性生理响应以维持自身的生理平衡来降低铝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