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3 kD蛋白是光系统II(PSII)的外周蛋白,具有增加Ca2 和C l-的结合以维持放氧活性的作用。本文借助内源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差谱考察了23 kD蛋白与Hg2 的相互作用。所得结果表明:低浓度的Hg2 离子(<10μM)引起23 kD蛋白的荧光淬灭,淬灭程度与Hg2 离子浓度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Hg2 离子对23 kD蛋白色氨酸荧光的淬灭属于静态淬灭。紫外吸收差谱可以检测到明显的配体向金属进行电荷转移的谱带(LMCT band)。随着Hg2 浓度的增加,LMCT带的强度逐渐增强。分析显示23 kD蛋白只存在一类Hg2 离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9—2014年在江苏近海北部海域(34.00°—35.13°N,119.40°—121.50°E)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综合性指标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江苏近海海域共有鱼类68种,相对资源量波动较大,站位平均渔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0.75~1.62 kg·h-1,站位平均渔获尾数显著下降,变化范围为203~370 ind·h-1. 2009—2014年江苏近海的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指数在3.58~3.72,2009—2010年相对较低,2011—2014年在3.70以上波动.2009—2014年鱼类群落的平均个体大小在2.93~11.18 g之间波动上升,变化趋势与平均营养级基本一致.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大致分为2009—2010和2011—2014年两个年份组.组间分歧种主要有尖海龙、小头栉孔虾虎鱼和玉筋鱼等.对前后两个年份组的分析表明,中上层、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优势度增加,冷温种和本地种优势度下降.表明江苏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演替.针对演替规律提出了渔业管理的建议,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及冠心病与MS各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4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MS患者164例,非合并MS患者376例,并将所有患者根据MS的组分个数进行分组,比较冠心病合并MS的病变特点、MS组分个数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代谢综合症各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冠心病合并MS组BMI、FBG、TG、LDL-C、TC、UA、FIB、高血压分级等指标较非M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LVEF较非MS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MS组冠脉Gensini积分较高,三支病变、主干病变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随着合并MS组分个数的增加,冠脉Gensini积分也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冠脉Gensini积分与MS组分BMI、高血压分级、TG、TC、LDL-C、UA等指标存在正相关(P<0.05),与性别、HDL-C存在负相关(p<0.01);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Gensini积分与MS的组分数显著相关(r=0.739、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有较高的MS患病率,冠心病合并M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重,且以多支病变、主干病变为主;随着合并MS组分个数的增加,冠脉病变程度也呈加重趋势;MS的各个组分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冠心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血浆蛋白质组学是研究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和变化的一门科学。血浆中蕴藏着生命机体的所有信息,因此只有彻底了解血浆中存在哪些蛋白质,才能知道如何利用血浆来预测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并监控疾病的进程,以期达到对疾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由于血浆蛋白质组动态范围大,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高丰度蛋白质的存在影响了低丰度蛋白质的检测率。而低丰度蛋白质都是有意义的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蛋白质。因此去除高丰度蛋白质的干扰成了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关键。近年来,血浆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展,为深入研究血浆蛋白质做出了重要贡献。血浆蛋白质组学作为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就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磁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场作用于生物体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这种观点已被多年来的许多实验所证实。早在1896年,磁场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就已被报道。后来,磁场抗炎,促进骨生成,促进血管神经再生等作用相继被发现。近几十年来,关于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从流行病学调查到实验室研究也都有了一定进展。如今,磁场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已成为物理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的热点与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7.
激素型肾阳虚动物肝线粒体蛋白质组与能量代谢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凝胶内差异显示电泳技术研究肾阳虚大鼠肝线粒体蛋白质组,并从肝线粒体蛋白质组角度阐述肾阳虚与能量代谢的关系.8个分别来自于肾阳虚大鼠和正常大鼠的肝线粒体蛋白质样品(各4个)分别用荧光染料Cy3、Cy5标记,以及8个样品等量混合物用Cy2标记作为内标,每一Cy3、Cy5标记样品与Cy2标记的内标等量混合后在同一胶中进行电泳分离,经不同光激发后扫描得到不同样品的蛋白质组图谱.经DeCyder软件结合内标分析,以肾阳虚组动物与正常组动物肝线粒体蛋白质相差1.2倍以上的蛋白作为差异蛋白,实验共获得16个差异蛋白质,经质谱测定和与蛋白质文库比对,鉴定11个蛋白质.其中,肾阳虚动物热休克蛋白60和70、肌氨酸脱氢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亚硫酸盐氧化酶、ATP合酶、醛脱氢酶和NADH脱氢酶表达量增加,而丙酮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脂酰辅酶A脱氢酶和鸟氨酸氨基转移酶表达量降低.实验表明,肾阳虚动物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变化与肾阳虚的临床虚寒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8.
肾阴虚证是中医学的基本证型之一。对中医证的研究,基本方法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探讨疾病发生后“证”与人体生理变化、病理、生化等客观指标的关系,尝试揭示证的实质。几十年来,不少学者从细胞、分子等水平上对肾阴虚证本质做了深入地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某些方面已形成了共识。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肾阴虚理论,而且为肾阴虚证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客观的、更全面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神经内分泌、免疫、微量元素、脂代谢、自由基、细胞因子与介质、基因等方面对肾阴虚证病理生理的客观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9.
凋落物分解的快慢和养分释放的速度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探讨全球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揭示生态系统C、N、P循环。通过模拟氮沉降增加试验,分4个水平处理,分别为0、60、120、240 kg N hm~(-2)a~(-1)。模拟氮沉降13年后,分析了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中不同组分(落叶、落枝、落果)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有效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关系。结果表明:氮沉降(N1、N2和N3)显著提高了落叶和落枝的N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35.27%和32.21%;高水平氮沉降(N3)处理显著降低了落叶和落枝的C/N,平均降幅分别为25.95%和22.32%,但N3增加了落枝和落果N/P,平均增幅分别为38.4%和31.7%;氮沉降对凋落物各组分的C、P和C/P均影响不显著。氮沉降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均表现为N3N2N1N0,其中NO_3~--N含量更容易受氮沉降处理的影响,表现为更大的增幅。N2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N1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速效钾,但氮沉降对速效磷含量没有影响。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之间关系紧密,凋落物P含量(蒙特卡罗检验,P=0.018)和C/P比值(P=0.037)对土壤有效养分影响显著。凋落物中C/N比值、C/P比值与土壤有效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比值越高越不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
血虚证的现代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从血虚证的发病原因、病理、动物模型制作及传统方药等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等水平上对血虚证作了深入地研究,在血虚病理变化、动物模型制作及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相关方药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血虚时,机体造血功能抑制,免疫功能降低,红细胞膜的酶如Na~ 、K~ -ATP酶活性降低,水盐代谢紊乱及细胞内一些信使物质含量异常等。通过放血、化学损伤、放射线损伤等造成血虚证的动物实验研究,人们进一步发现了传统方药对血虚证的治疗作用机制。这些经典方药都能增强机体免疫,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血细胞的生成从而发挥补血作用。这些研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血虚理论,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客观、更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