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生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的发展和应用,使大量空间数据的获得、分析和处理成为可能。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够采集大量空间位置信息和频谱信息,在计算机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辅助下,遥感成为观测许多生态系统,特别是宏观生态系观状态和过程的有效手段,计算机技术与遥感技术的结合使人们对于空间过程的认识,特别是对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生态学空间过程的认识在准确度和精确度上都有了极大地提高。而在计算机技术与遥感技术结合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稳定氧同位素确定植物水分来源不同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对提高生态水文过程的认识和对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的方法众多,但不同方法之间对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原位样品采集,室内实验测试,利用直接对比法、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MixSIAR)和吸水深度模型分析植物水分来源,并对比各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相对于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而言,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MixSIAR)具有更好的水源区分性能,但对数据要求较高,且植物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同位素组成的标准差越小,模型运行结果的可信度更高。本研究中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为最优解。在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时,可先通过直接对比法定性判断植物可能利用的潜在水源,然后再用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MixSIAR)计算出各潜在水源对植物的贡献率和贡献范围,必要时可评估模型性能,选择出最优模型,定量分析植物的水分来源。若植物主要吸收利用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可结合吸水深度模型计算出植物...  相似文献   
3.
多枝柽柳和旱柳是北方地区河岸生态修复的良好树种,具有护河防洪、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和营造河岸地带植被景观的功能。本研究选取黄河兰州段沿岸2处样点,采集了多枝柽柳和旱柳木质部以及各潜在水源的样品,利用氧同位素直接对比法、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和相似性比例指数(PS指数),分析了多枝柽柳和旱柳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率以及两者之间的水分利用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浅层土壤水(0~30 cm)是多枝柽柳和旱柳的主要水分来源,利用率分别为28.3%和24.4%,多枝柽柳对河水的利用率最小(16.6%),旱柳对地下水的利用率最小(17.9%);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月份,植物会增加对河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样点S1和S2的PS指数分别为91.0%和87.7%,两个样点均在5月的PS指数最大,不同月份的水分利用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处于河漫滩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多枝柽柳和旱柳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较平均,最大程度地获取各潜在水源的水分,是一种最优的吸水模式。本研究可为开展黄河兰州段河岸休闲旅游活动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植物水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冯洁  林中  张剑波  潘存伟  郭芳  苏彦 《蛇志》2012,24(2):105-107,121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肿瘤标志物CEA、CA199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1例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14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IF表达水平,分析MIF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特点及血清CEA、CA199水平的关系。结果 MIF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为87.1%,高于癌旁组织的54.8%和正常胰腺组织的7.4%(P〈0.01);癌旁组织的MIF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1)。MIF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MIF表达阳性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高于MIF表达阴性患者,而血清CEA水平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MIF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可能促进正常腺体组织向胰腺癌发生和发展。MIF可作为胰腺癌的一种血清标志物,联合CA199的检测可更好的发现胰腺癌。  相似文献   
5.
Luo  Hong  Pan  Kai-su  Luo  Xiao-lu  Zheng  Dong-yan  Andrianopoulos  Alex  Wen  Le-min  Zheng  Yan-qing  Guo  Jing  Huang  Chun-yang  Li  Xiu-ying  Hu  Rong  Li  Yu-jiao  Li  Tian-min  Joseph  Justin  Cao  Cun-wei  Liang  Gang 《Mycopathologia》2019,184(2):295-301
Mycopathologia - Talaromyces (Penicillium) marneffei can cause fatal disseminated infection in immunocompromised hosts. However,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the mycosis are limited. Reports of the...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戒烟后大鼠肺组织病理及炎性介质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早期戒烟后0天、1周、2周、4周、6周、8周、12周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IL-8的蛋白质含量,S-P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NF-κB p65的表达,并光镜下观察HE染色切片、对大鼠气道炎症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早期戒烟组大鼠可见气道上皮细胞纤毛发生粘连、倒伏,上皮细胞空泡变形、坏死、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其血清IL-8浓度、肺组织NF-κB的表达及气道炎症病理评分在戒烟后各时相点较未吸烟对照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戒烟组大鼠血清IL-8的浓度、肺组织NF-κB的表达及肺组织病理炎症评分在戒烟后略有上升、且在戒烟后8周达到高峰,但随后在戒烟12周时可见IL-8的浓度有下降趋势,肺组织病理炎症反应有所减轻。结论早期戒烟大鼠在戒烟早期虽可见炎症反应略有加重,但随戒烟时间延长,仍可见炎症反应有所减轻。因此,提倡及早且坚持戒烟。  相似文献   
7.
陕甘宁地区降水同位素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降水过程中,雨滴由云层底部降落至地面经过不饱和空气时发生的蒸发现象,即为云下二次蒸发,这会使得降水同位素组成发生改变。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云下二次蒸发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对探讨区域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陕甘宁地区2018年3月—2019年2月187个气象站逐小时气象数据,采用改进后的Stewart模型,分析了该区域蒸发剩余比(f)与降水过量氘变化量(Δd)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f以及气象要素与Δd的关系。结果表明: 从小时尺度来看,该区域各省f与Δd最小值均出现在白天,最大值出现在夜晚,即白天云下二次蒸发效应更明显。从月尺度来看,各省f、Δd月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最小值多出现在夏半年,最大值多出现在冬半年,即夏半年云下二次蒸发效应更显著。研究区f、Δd值在季节尺度上的空间变化一致:春季,东、西部地区较大,中部较小;夏季,西北部地区偏小,其他地区偏大;秋季,由南向北减小;冬季,中部、南部较小,西部及东北部较大,研究区不同季节云下二次蒸发效应的空间差异显著。陕甘宁三省(区)f与Δd的线性关系的斜率均小于1‰·%-1,这可能与该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具有较大关系。当气温较高,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和雨滴直径较小时,Δd值较小,云下二次蒸发效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马尔尼菲青霉(PM)基因转化技术,并对该技术条件进行优化。方法以二元质粒p DHt/SK为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将pyr G基因插入马尔尼菲青霉尿嘧啶缺陷株SPM4(pyr G-,nia D-)中,在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中筛选阳性转化子。运用PCR验证重组子。进一步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农杆菌类型、共培养浓度、转化媒介、共培养温度、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AS)等六个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PCR验证pyr G基因成功的插入SPM4中,所得到转化子可稳定传代,通过条件优化,得到转化子约300个/106个细胞。选用AGL-1,以农杆菌共培养浓度为OD600=0.8,AS浓度为200μmol/L,无膜IM固体共培养基为介质,25℃共培养48 h为最适转化条件。结论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PM基因转化技术,简化并优化了转化条件,该方法可用于PM基因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9.
Al-Odaini  Najwa  Wei  Jin-ying  Zheng  Yan-qing  Zheng  Dong-yan  Khader  Jazeer A.  Cao  Cun-wei 《Mycopathologia》2022,187(2-3):291-298

Tinea nigra is a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usually caused by Hortaea werneckii (H. werneckii). We report a special case of tinea nigra in an immunocompetent child who developed a unilateral, rapidly growing pigmented lesion on her palm. Interestingly, Curvularia lunata (C. lunata) was isolated from the lesion scrapes and was identified by both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The lesion was completely cleared by topical naftifine hydrochloride and ketoconazole cream. We present—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the first case of tinea nigra where the causativ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C. lunata. We therefore provide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 of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of tinea nigra to broaden the knowledge of the potential causative pathogens. The etiology, demography,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reatment of the reviewed case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