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8篇 |
免费 | 1045篇 |
国内免费 | 546篇 |
专业分类
31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4篇 |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12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80篇 |
2010年 | 143篇 |
2009年 | 148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34篇 |
2006年 | 129篇 |
2005年 | 118篇 |
2004年 | 99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5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幼虫对卵形鲳NFDA8(Trachinotus ovatus)进行腹腔注射和体表感染,然后每隔一周用阻动试验(Immobilization assay)检测免疫鱼的抗血清和皮肤培养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阻动效价,在第14周中,分别用亚致死剂量和致死剂量的刺激隐核虫幼虫对免疫鱼攻毒以检测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法都能让卵形鲳鲹的血清和皮肤生成阻动刺激隐核虫幼虫的特异性抗体,并能使被免疫鱼获得明显的免疫保护,但是体表感染免疫组的血清和皮肤培养液的阻动效价都要比腹腔注射免疫组高,所获得的免疫保护力也更强.同时还发现,免疫鱼血清和皮肤培养液中的抗体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的最初生成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阻动效价等都不一致.因此,我们推测鱼类的系统免疫应答和皮肤黏膜免疫应答有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或者是不同步的.鱼类的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黏膜免疫应答对抵御刺激隐核虫的感染起了重要的作用,采用刺激隐核虫虫体疫苗可能成为预防海水鱼类白点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和优化是实现绿色生物制造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现阶段,过量二氧化碳(CO2)排放和粮食短缺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促进了利用人工微生物将CO2转化为粮食类化合物这一新兴研究方向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也对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围绕葡萄糖、糖类衍生物、单细胞蛋白的生物合成及人工碳固定途径的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对直接或者间接利用CO2制备粮食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奈达铂联合强调放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 87 例, 随机分为两个组, 分别是奈达铂组 ( A 组) 和顺铂组 (B 组 ) ,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以及毒性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 B 两组患者鼻咽原发灶完全缓解 (CR ) 率分别为 91.8%、 86.8% ( P=0.632>0.05 ), 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完全缓解 (CR ) 率分别为87.8%、 84.2% ( P=0.864>0.05 ), 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A、 B 两组患者 3 年的总生存率 ( OS ) 分别为: 81.6%、 78.9%, P=0.762;局部控制率 ( LC ) 分别为: 93.9%、 94.7%, P=0.890; 两组患者 3 年的区域控制率 (RC ) 分别为: 98.0%、 97.3%, P=0.849; 两组患者 3 年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 (DMFS ) 分别为: 79.6%、 76.3%, P= 0.724。A 组患者 Plt 下降发生率为 46.9%显著高于 B 组发生率 34.2%( P<0.05 ),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A 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36.7%显著低于 B 组患者的发生率 76.3% ( P<0.05 ),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其余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奈达铂联合强调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与顺铂相当, 但是奈达铂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顺铂低, 血小板的降低程度比顺铂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Tradeoffs and thresholds in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addition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evidence from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s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YONGFEI BAI JIANGUO WU † CHRISTOPHER M. CLARK† SHAHID NAEEM‡ QINGMIN PAN JIANHUI HUANG LIXIA ZHANG XINGGUO HAN 《Global Change Biology》2010,16(1):358-372
Nitrogen (N) deposition is widely considered an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at leads to biodiversity loss and reduced ecosystem resilience; but, N fertilization has also been used as a management tool for enhancing primary production and ground cover, thereby promoting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s. However,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se contrasting impacts is lacking. We tested the dual effects of N enrichmen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at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levels (i.e., plant species, functional groups, and community) by adding N at 0, 1.75, 5.25, 10.5, 17.5, and 28.0 g N m?2 yr?1 for four years in two contrasting field sites in Inner Mongolia: an undisturbed mature grassland and a nearby degraded grassland of the same type. N addition had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two communities. In the mature community, N addition led to a large reduction in species richness,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dominance of early successional annuals and loss of perennial grasses and forbs at all N input rates. In the degraded community, however, N addition increased the productivity and dominance of perennial rhizomatous grasses, with only a slight reduction in species richness an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nnual abundance. The mature grassland was much more sensitive to N‐induced chang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likely as a result of higher soil moisture accentuating limitation by N alon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ritical threshold for N‐induced species loss to mature Eurasian grasslands is below 1.75 g N m?2 yr?1, and that changes in aboveground biomass, species richness, and plant functional group composition to both mature and degraded ecosystems saturate at N addition rates of approximately 10.5 g N m?2 yr?1. This work highlights the tradeoffs that exist in assessing the total impact of N deposition on ecosystem function. 相似文献
5.
自噬相关基因Atg5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克隆自噬相关基因Atg5,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后制备抗Atg5多克隆抗体。方法:用RT-PCR方法从RAW264.7细胞基因组中克隆Atg5基因,连接至pQE80L原核表达载体后转化大肠杆菌DH50α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及Westernblot鉴定表达蛋白;目的蛋白纯化后,以100μg/kg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Atg5多克隆抗体;提取RAW264.7细胞总蛋白,以制备的抗Atg5多抗进行Westernblot反应,检测多抗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克隆了Atg5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重组Atg5,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值一致,Western blot结果证明该产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纯化蛋白免疫动物后制备了抗Atg5多克隆抗体。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重组Atg5,制备了抗Atg5多克隆抗体,为自噬的检测和研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6.
泡沫细胞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键环节,胆固醇逆转运可以防止泡沫细胞形成,ATP结合盒转运体G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1,ABCG1)在胆固醇逆转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将细胞内胆固醇转运至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肝X受体α (liver X receptor α,LXRα)可通过调节其靶基因ABCG1的表达来调控胆固醇逆转运.脂联素有很广泛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但对RAW 264.7巨噬细胞ABCG1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为了研究脂联素对RAW 264.7巨噬细胞ABCG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BCG1和LXRα的表达,使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胆固醇流出率,并利用siRNA干扰技术抑制LXRα的表达来研究LXRα在脂联素调节ABCG1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脂联素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上调ABCG1和LXRα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经LXRα siRNA处理后,脂联素上调ABCG1的作用消失,胆固醇流出率也相应减少.上述结果提示,脂联素经LXRα途径促进RAW 264.7巨噬细胞ABCG1表达和胆固醇流出,防止泡沫细胞形成,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酸浆为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资源丰富,应用广泛。迄今已从酸浆中分离鉴定出159种化合物,可分为类固醇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含氮化合物等。借助现代药理学研究手段,酸浆广泛的药理活性被陆续发现,其可发挥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功效,同时在抗糖尿病、抗衰老、抗肥胖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酸浆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酸浆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39种直翅目昆虫线粒体ND2基因全长序列,联合GenBank中41种直翅目昆虫的ND2基因序列,探讨ND2基因在解决直翅目系统发育分析上的功效,为建立直翅目的主要类群之间稳定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更多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直翅目昆虫的ND2基因序列全长为996~1 029 bp,平均长度为1 020 bp,A+T含量平均为73%。用贝叶斯法(Bayesian,BI)、最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树,SH检验显示,RAxML法构建的ML树似然值最大,与PAUP*的ML法构建的ML树差异显著,而与贝叶斯树和简约树没有明显差异。所有系统树都显示直翅目为单系群;而蝗亚目的剑角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和斑腿蝗科均不是单系群,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亲缘关系较近,这与Otte分类系统一致。螽亚目基本由两大分支构成,一支是蝼蛄总科和蟋蟀总科聚集而成,且具有很高的置信度;另一大分支由螽斯总科独自构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脾脏保留手术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给予脾脏切除术,观察组(42例)患者给予脾脏保留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d引流量、抢救成功率及治疗前后CD3~+、CD4~+、CD8~+和Tuftsin因子水平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和术后1d引流量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而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uftsin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观察组血清Tuftsin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14%,较对照组(24.39%)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脾脏切除术相比,脾脏保留手术可显著改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免疫功能,且手术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落叶松光合作用对外界供氮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采用砂培方法在温室内设置了4种供氮浓度(1、4、8mmol/L和16mmol/L),对生长在不同供氮水平下落叶松(Larixgmelinii)1年生幼苗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一些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落叶松幼苗针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罗卜素含量、可溶性蛋白(TSP)含量和光饱和净光合速率(Pmax)均显著增加,同时伴随着叶磷含量和胞间与外界CO2浓度之比(Ci/Ca)的降低。然而,当供氮水平超过8mmol/L增至16mmol/L时,TSP含量及Pmax不再增加,反而略有下降。供氮不足显著降低了幼苗针叶光系统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系统量子效率(ΦPS)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却增加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而增加供氮可使Fv/Fm和ΦPS回升,同时qP升高,NPQ下降,但当供氮水平超过8mmol/L后,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幅度较小。结果表明,增加供氮可显著提高落叶松幼苗的光合能力,增加光系统天线色素捕获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减缓光抑制。然而,16mmol/L已经超过落叶松幼苗最适的供氮水平,过量供氮引起的负面效应可能主要与过低的叶磷含量导致的营养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