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工作用改进的LH体外生物测定法,测定了一只川金丝猴两个月经周期的晨尿LH含量。结果表明LH峰分别出现在各月经周期的第16天和第11天。LH峰的平均水平为100.0±9.0 miu/ml尿[以人促黄体素(hLH)69/104作为标准],是滤泡期LH平均水平的6倍,黄体期LH平均水平的4倍。提示川金丝猴月经周期LH的分泌情况与人和猕猴的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2.
白颈长尾雉雏鸟生长及稚后换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我国特产的一种雉类。仅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西北部、江西东部及广东北部为留鸟。是珍稀濒危鸟类;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被列入《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货易公约》国际保护鸟名单中。活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运往巴黎,现在欧美有些国家仍有饲养。关于其雏鸟生长发育,尤其是稚后换羽未见有系统报道。1983年,我们对3只(2雄、1雌)自颈长尾雉雏鸟的生长和稚后换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世界野生虎(Pantheratigris)传统上被划分为8个亚种,其中3个亚种已于20世纪灭绝,而剩余种群的生存仍然受到偷猎、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的威胁。作为唯一栖息着4个现存虎亚种的国家,中国在世界虎的保护事业中负有重要责任,然而其野生和圈养虎的分类地位却仍然不确定。最近一项研究(Luoetal,2004)从所有现存野生虎分布地区(包括中国)采集了134份“基准样品”(即原产野外或有确定地域起源的个体生物样品),对虎的系统地理学、种群结构以及遗传起源进行了全面分析。所用的分子标记包括四千碱基对的线粒体DNA、30个核基因组微卫星位点,以及MHC-DRB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虎的整体遗传多态性较低,但是种群分化程度很高,它们被划分为6个,而不是5个现存亚种(1)西伯利亚虎(P.t.altaica);(2)苏门答腊虎(P.t.sumatrae);(3)孟加拉虎(P.t.tigris);(4)华南虎(P.t.amoyensis);(5)印支虎(P.t.corbetti);(6)新定义的亚种马来虎,暂命名为P.t.Jacksoni。由于所研究样本量有限,目前暂定的华南虎亚种还需进一步确定。现有华南虎圈养种群包括遗传关系相距较远的两支一支与印支虎(P.t.corbetti)无异;而另一支则与其他种群均相距甚远,可能代表了真正的华南虎(P.t.amoyensis)。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国动物园中圈养虎的遗传起源调查亟待进行,以确认该圈养种群整体的遗传独特性或者非独特性。换言之,这将是确认华南虎是否仍然存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生理和生化方法 ,以美洲大蠊为材料 ,研究辛硫磷与氯氰菊酯混用的增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辛硫磷与 3种氯氰菊酯混配 ,EPSP的开始兴奋时间和阻断时间均低于各单剂。促进了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积累。生化分析结果表明 ,混剂增效的原因之一是提高了对靶标酶———AchE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世界野生虎(Panthera tigris)传统上被划分为8个亚种,其中3个亚种已于20世纪灭绝,而剩余种群的生存仍然受到偷猎、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的威胁。作为唯一栖息着4个现存虎亚种的国家,中国在世界虎的保护事业中负有重要责任,然而其野生和圈养虎的分类地位却仍然不确定。最近一项研究(Luo et al,2004)从所有现存野生虎分布地区(包括中国)采集了134份“基准样品”(即原产野外或有确定地域起源的个体生物样品),对虎的系统地理学、种群结构以及遗传起源进行了全面分析。所用的分子标记包括四千碱基对的线粒体DNA、30个核基因组微卫星位点,以及MHCDRB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虎的整体遗传多态性较低,但是种群分化程度很高,它们被划分为6个,而不是5个现存亚种:(1)西伯利亚虎(P. t. altaica);(2)苏门答腊虎(P. t. sumatrae);(3)孟加拉虎(P. t. tigris);(4)华南虎(P. t. amoyensis);(5)印支虎(P. t. corbetti);(6)新定义的亚种马来虎,暂命名为P. t. Jacksoni。由于所研究样本量有限,目前暂定的华南虎亚种还需进一步确定。现有华南虎圈养种群包括遗传关系相距较远的两支:一支与印支虎(P. t. corbetti)无异;而另一支则与其他种群均相距甚远,可能代表了真正的华南虎(P. t. amoyensis)。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国动物园中圈养虎的遗传起源调查亟待进行,以确认该圈养种群整体的遗传独特性或者非独特性。换言之,这将是确认华南虎是否仍然存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欢  王淑敏  陈长宝  李玉 《菌物学报》2019,38(9):1519-1526
氧化应激被认为是糖尿病、肿瘤、肝病等多种疾病发生的一个关键危险因素。通过抗氧化剂阻断或延缓氧化反应和炎症过程,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又名黄绿蜜环菌,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稀有珍贵的食药用菌,其子实体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诸多药理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初步探究了黄绿卷毛菇水提物(water extract of Floccularia luteoviren,FLW)对Ⅱ型糖尿病大鼠机体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二甲双胍及FLW连续灌胃给药8周,结果表明,FLW可以促进外源性葡萄糖的消耗,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口服糖耐量;显著提高血清中SOD水平,显著降低血清中MDA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的释放。综上所述,FLW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对Ⅱ型糖尿病大鼠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欢  陈长宝  张波  佟希丹  王淑敏  李玉 《菌物学报》2019,38(10):1681-1688
以采自四川石渠的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提醇沉的经典方法以及单因素试验,并利用Box-Benhnken Design(BBD)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以提取温度、时间以及料液比3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多糖提取率为考察指标,设计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优化黄绿卷毛菇子实体多糖(FLPs)的提取工艺,并通过?OH和O2 -?自由基清除能力考察FLPs的抗氧化能力。最终确定最优水提工艺为提取温度89.31℃,提取时间5.08h,料液比1:48.54(g/mL),且FLPs具有良好的?OH和O2 -?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同时,验证试验证明了该设计方法和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且在该工艺条件下,多糖提取率有所提高,可为其多糖功能性食品和药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沱茶中抗自由基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的水提取物、50%甲醇提取物、甲醇提取物进行了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提取物和50%甲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其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6.07μg/mL和5.01μg/mL,而甲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活性则较弱,其半数抑制率(IC50)为39.63μg/mL。利用层析等手段分别从抗自由基活性较强的水提取物的甲醇可溶部分分离获得了20种化合物,其中,10种化合物(2、5、6、11、12、13、16、17、18、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的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化合物(1、4、7、9、10、12、14、18)的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品抗坏血酸和咖啡酸。比较分析化合物的结构与其活性的关系,发现结构中苯环上有邻位羟基的化合物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较强,而且羟基越多活性越强。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 ,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农作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及应用对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粮食安全、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具有重大作用。1 农作物基因工程发展概况1.1 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 ,农作物基因工程已经在很多方面有了深入的发展 ,包括抗虫、抗病毒、抗细菌、抗除草剂和抗逆 ,如 :抗寒冷、抗盐碱和品质改良 (包括碳水化合物的改良、油脂的改良、蛋白质的改良 )等。此外 ,在作物发育调控基因工程方面进展也很快 ,如 :开花的调控、成熟期的调控等。植物细胞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的结…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朱鹮繁殖习性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鹮曾经广泛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地区,北起苏联远东沿海南部,南抵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西自中国中部,东至日本。但是,近几十年以来数量急剧地减少:在日本,1952年调查为20只,1953年是14只,1980年12月开始把自然界仅存的5只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在我国,1930年14个省份有记录,到1958年就只有甘肃、江苏、陕西等省可采到标本,六十年代后几乎消声匿迹,1981年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数量不过数十只;苏联、朝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