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接受协调性和连续性服务的提供状况,为改进患者的整合服务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根据国内外文献,以自行编制服务协调性和连续性提供的问卷为工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9.6%的患者伴有1种及以上疾病,约73.0%在乡镇卫生院有就医经历,到过2家及以上机构就医的占51.3%;在乡村两级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能够获取村医和乡镇医生推荐转诊机构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8.4%和68.7%;上级医生能够根据下级机构相关诊疗信息连续诊疗的不到43.0%,下级医生能够根据前期诊疗信息继续诊疗的比例刚超4成;“上转容易、下转难”现象同样存在。 结论 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患病特点增加了在农村纵向医疗机构就诊的几率,但该网络提供连续性和协调性服务的程度却不高,应加强农村三级医疗机构间的全面整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感染状态 ,我们建立了 5′ NCRABC程序酶切分型法 :首先采用RTPCR技术 5′ NCR扩增HCVRNA阳性样品中的cDNA ,然后按照ABC程序进行分型 ,A应用BHH(BsrBⅠ ,HaeⅡ ,HinfⅠ )复合内切酶消化 5′ NCRcDNA ,B应用BstUⅠ消化 ,C应用HaeⅢ消化 ,电泳检测片段大小。应用该方法对临床采集的HCVRNA阳性血清进行分型 ,在国内首次发...  相似文献   
3.
利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仅在约1/3的患者中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采用基于双向电泳的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 寻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时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预测标志物. 对发生/未发生血清学转换组的患者基线和治疗24周血清进行差异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并对筛选得到的α-2-HS-糖蛋白在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个体中进行了基线和第4周的进一步验证实验. 结果发现, α-2-HS-糖蛋白从治疗基线至治疗第4周的变化趋势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alfa-2b治疗过程中e抗原血清学转换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前S基因区缺失突变发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栋  许军  李若冰  丛旭  费然  陈红松  魏来  王宇 《病毒学报》2002,18(4):317-324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患者外周血内HBV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分子结构特点,探讨其发生机理.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慢性乙肝患者和携带者血清中扩增出前S区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分析缺失发生的结构特点,从而推测这些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产生机制.从262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3例无症状HBV携带者体内扩增出前S区片段,共在30例患者和携带者中检测出多种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主要集中于前S1区的3′端和前S2区的5′端.其中有9例患者和携带者体内存在完全一样的nt3019~nt3201 183bp的缺失突变,该缺失突变符合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在此位置上各基因型的序列高度保守.同时有另外两种缺失突变,即nt3019~nt3147 129bp缺失、nt3019~nt3109 91bp缺失也符合该剪接机制.有23种缺失突变部分于重复序列之间,符合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机制所导致的缺失.根据前基因组RNA预测出二级结构,仅部分缺失突变在RNA二级结构中对应于局部的结构.此结果表明:HBV在外界因素mRNA的剪接机制和内在因素聚合酶蛋白的功能特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各种突变,不同的机制将导致不同类型的缺失突变.除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外,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是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用PCR分析HCV-RNANS5部分序列变异魏来,王宇,陈红松,陶其敏(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北京100044)对丙型肝炎病毒(HCV)cDNA的序列分析是验证HCV基因分型,确定新的型与亚型的基础 ̄[1].经典的序列分析方法需经繁琐的分子...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糖尿病(DM)大鼠阴茎海绵体凋亡情况,以及与API5表达的相关性,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使用APO阴茎勃起实验筛选DMED大鼠并检测各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压力(ICP).10周后取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通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阴茎海绵体细胞凋亡及API5的表达情况.在该实验中,动物模型血糖浓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变化: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P和ICP/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的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API5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通过实验,可了解DM大鼠阴茎海绵体细胞凋亡率增加,这可能是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而API5可能参与了DM大鼠阴茎海绵体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7.
魏来  陈红松  陈勇  封波  丛旭  王宇 《病毒学报》2002,18(1):29-33
构建含有感染性克隆HCV非结构基因5b区序列的酵母表达质粒,转化毕加酵母,获得持续、可溶性HCV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表达,纯化蛋白在SDS-PAGE及Western blot中显示出特异性的64.2kD HCV RdRp蛋白带,同聚引物/模板测定显示RdRp的活性极低,延长反应时间,RNA聚合活性仅轻度升高.采用合成的杂聚互补引物/模板,未发现核苷酸在毕加酵母表达的RdRp作用下掺入模板,随时间延长,杂聚互补引物/模板降解.  相似文献   
8.
α干扰素为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主要药物,但部分患者呈干扰素耐受而不能获得持久的病毒阴转,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病毒通过其编码的蛋白(NS5A及E2)抑制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效应分子——双链RNA激活的蛋白激酶(PKR)的活性.而关于PKR是否在IFN-α抗HCV的机理中起抑制作用目前仍有争议.为研究PKR对HCV蛋白合成环节是否有抑制作用,通过构建野生型 PKR真核表达载体(pPKRwt)及主要起负性调节作用的缺失突变PKR真核表达载体(pPKRΔ6),并将pPKRwt /pPKRΔ6 与HCV复制子RNA同时转染Huh7细胞进行共表达, 用Western印迹检测 HCV IRES 下游的NPTⅡ蛋白表达水平,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细胞及单用IFN-α处理的细胞相比较.结果显示:表达PKRwt的细胞中NPTⅡ蛋白水平低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细胞,但高于经IFN-α单独处理的细胞;表达PKRΔ6的细胞中NPTⅡ蛋白水平与对照细胞无明显差别,但PKRΔ能部分抵消IFN-α的抑制作用,说明在IFN-α抑制HCV IRES指导的蛋白合成中,PKR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可能还有其它的PKR非依赖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 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 MSIA)建立GPR35受体香豆素类激动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以确定该类激动剂的分子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在预测半数有效浓度(EC_(50))的Co MFA模型中,训练集抽一法(LOO)交叉验证系数q~2=0.559,非交叉验证系数r~2=0.887,标准偏差SE=0.382;在Co MSIA模型中,训练集抽一法交叉验证系数q~2=0.627,非交叉验证系数r~2=0.915,标准偏差SE=0.365。在预测半数抑制浓度(IC_(50))的Co MFA模型中,训练集抽一法交叉验证系数q~2=0.600,非交叉验证系数r~2=0.903,标准偏差SE=0.375;在Co MSIA模型中,训练集抽一法交叉验证系数q~2=0.566,非交叉验证系数r~2=0.914,标准偏差SE=0.378。EC_(50)和IC_(50)的两个3D-QSAR模型预测结果同实验数据基本一致,说明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本实验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对配体分子的结构进行分析,为获得具有更高活性的配体分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弯齿盾果草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为材料,在体视显微镜解剖观察的基础上使用扫描电镜对弯齿盾果草花序、花及果实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弯齿盾果草的花序是由最初的一个球形花序原基经过多次分裂形成的,且花序发生式样符合蝎尾状聚伞花序结构,而非通常所描述的镰状或螺状聚伞花序;花序发生过程中无单一主轴,花序轴是由侧枝连接而成,每一朵花原基有其对应的1枚苞片,下一花原基是从相邻的上一枚苞腋里发生,相邻两花原基交错互生。(2)花器官的发生是按照花萼原基、花冠原基、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的顺序发育,但雄蕊原基的花药部分发育速度要比花冠原基快,所以花器官的发育是按照花萼、雄蕊、花冠和雌蕊的顺序发育。(3)子房四深裂结构是由4个原基分别发育,而后相互靠拢而成。(4)小坚果表面的附属结构发生于子房发育后期,其背面的内外层突起分别是由生长较快的外部组织的边缘通过上部内缩和下部向外环状生长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