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王朗自然保护区小形兽新记录4种:一、隐纹花鼠TamiopsswinhoeiMilne-Edwards1983.7.12.采获于王朗自然保护区(3000米)。针叶林,♀1只。二、高原白腹鼠NiviventerexcetsiorThomas1983.5.22至10.13.采自王坝楚至王朗自然保护区(2040—2400米)。针阔混交林、箭竹丛、洋芋地及室内。♀6只,♂15只。三、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Thomas1983.7.13—15.采自王朗自然保护区(2400米),草丛,♀2只,♂1只。四、林跳鼠:EozapussetchuanusPousarsues1983.6.8—9.采自王朗自然保护区(2400米)针阔混交林的林下灌丛、菜地,♂2只。至…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北部典型灌丛枝条生物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宪龙  魏孝荣  邵明安 《生态学杂志》2016,27(10):3164-3172
于2015年8月末在陕西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采集200个柠条和210个沙柳枝条,测定枝条的基径(D)、长度(H)、含水量(W0)、鲜质量(WF)和干质量(W),选用指数函数和异速生长方程建立了4种由枝条形态指标估算枝条生物量的简易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对于柠条和沙柳灌丛,基于DH二者组合变量(D2H)的异速生长方程是估算枝条生物量的最优模型,该模型经线性转化后可以消除生物量数据的异方差性,且拟合效果最优,决定系数(R2)最大,平均误差(ME)、平均绝对误差(MAE)、总相对误差(TRE)、平均系统误差(MSE)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PSE)整体上最小,基本满足生态学研究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不同降水年型下长期施肥旱地小麦产量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土高原30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基础,依据降水将生育年划分为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连续种植30年中,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下小麦产量、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单施肥处理,氮磷钾配施下小麦产量、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分别达到3480 kg·hm-2、61.45 kg·kg-1、6.13 kg·mm-1·hm-2;不同降水年型下,丰水年小麦产量、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相对较高;使用逐步回归分析可知,不同降水年型下小麦产量主要受氮磷肥施用量、休闲期降水和越冬期降水影响.黄土旱塬可以通过提高氮磷用量同时适当施用钾肥,以及在休闲期做好蓄水保墒工作来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结合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土壤质地农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计量学特征,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以揭示土壤质地对区域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土壤团聚体对肥力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生态计量比值均随土壤质地由细变粗(壤质黏土→黏壤土→砂质壤土)逐渐降低;土壤pH值和微团聚体含量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随土壤黏粒含量增加,大团聚体含量、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C/P和N/P显著增加,土壤pH和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C/P和N/P随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表明区域尺度上农田土壤肥力状况取决于土壤质地,并受土壤大团聚体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土旱塬土壤N03^--N的淋溶分布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NO3^-1—N含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施用化学氮肥,土壤剖面中出现NO3^-1—N的淋溶与深层累积,而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有减弱NO3^-1—N向更深层淋溶的作用.单施氮肥处理(N),NO3^-1—N的累积峰深度最大,为120~200cm;N、P有机肥配施处理(NPM),NO3^-1—N的累积峰值最高,但峰深度降低至60~120cm;N、P配施(NP)累积深度为80~140cm.不施氮肥,分布在土壤剖面中NO3^-1—N含量显著降低.氮肥用量愈大,NO3^-1—N的累积量愈大.N、P配施可以有效降低NO3^-1—N累积.在同一氮肥用量下,NO3^-1—N累积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肥对NO3^——N深层积累和土壤剖面中水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旱地农业系统中,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降水对NO3^--N积累、剖面水分分布以及N有收量、回收率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作物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中造成NO3^--N深层积累,其中NPM处理累积层位于60-120cm,累积量相当于3.0年的年度施肥量(120kg·hm^-2),NP处理累积层位于80-140cm,相当于1.4年施肥量。随着降水的年际间波动,进化论在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干旱年,NPM处理耗水量>NP处理>M处理>P,CK处理。12年不同施肥造成了土壤剖面水分差异。冬小麦播种前不同施肥处理0-100cm水分剖面分布差别不大,NPM处理、NP处理(除丰水年外),土壤100-300cm含水量迅速降低,干旱年M处理缓慢降低,P和CK处理在任何年份变化都不大,氮肥回收率随着降水的波动也呈现相应的高低变化,NPM、NP处理的高低波动幅度最大。NPM、NP处理NO3^--N累积与N素回收率的降低、土壤水分亏缺基本吻合。由此也反映了水分-作物-施肥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7.
旱地小麦施氮和地膜栽培的氮素效应与淋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陕西长武旱塬进行的试验表明,小麦施用氮肥增产显著。在小麦生育前期持续干旱条件下,地膜覆盖并没有使小麦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施用氮肥或氮肥与有机肥配施都可能引起NO3^-向深层淋溶,而且氮肥用量越大,淋溶量及深度愈大;施用有机肥NO3^-累积现象减弱。小麦对硝态氮主要吸收深度范围为0~80cm;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剖面NH4^ 的影响不大。施用氮肥会明显增加小麦吸氮量,但氮肥利用率随其用量增加而降低。试验条件下,低(施氮量为100kg/hm^2)、高(施氮量为150kg/hm^2)两种氮肥用量时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和27%,有机肥氮的利用率为12%。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黄土高原南部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研究了春玉米地膜栽培下氮肥-水分-产量关系与氮肥去向。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地膜栽培(N120C)比平作栽培(N120UC)增产显著(46.7%),施用氮肥显著地发挥了地膜的增产潜力,处理N120(尿素氮120kg·hm^-2)、N180(尿素氮180kg·hm^-2)和N120M(尿素氮120kg·hm^-2+有机肥氮60kg·hm^-2),籽粒产量比对照CK(不施氮)分别增产41.8%、43.9%和34.7%,地膜栽培或施用氮肥都极大地改善了玉米水分生产效率(WUE)和降水利用率(RUE),试验中N120C比N120UC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7.9%。降水利用效率提高54.5%;处理N120、N180和N120M比CK处理WUE分别提高38.4%、47.4%和32.4%,RUE分别提高42.3%、43.9%和34.7%,由于供试有机肥是半腐解的牛粪,比尿素氮素供给迟缓,所以对玉米产量和WUE提高幅度小,试验水分测定反映出,玉米利用的水分73.0%~83.7%来自降雨,表明决定春玉米产量的关键水分是生育期降水,玉米地膜栽培对氮肥去向有微弱影响,相对于平作玉米,氮肥总的回收率差异不大,但氮肥利用率下降7.3个百分点,土壤残留率上升6.4个百分点,土壤当季残留氮主要集中在0~20cm,不会发生向深层大量的淋溶和累积。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栉眼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省平武县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和黑水县先后三批采到一种栉眼蚤。经与几种近缘种比较,有明显区别,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长突栉眼蚤Ctneophthalmus(Sinoctenopthalmus)longiprojiciens,新种(图见封二)。鉴别特征新种以其♂抱器可动突前背角感器小鬃较多(5—6个)而与中华栉眼蚤亚属中的短突栉眼蚤Ctneophthalmus(Sinoctenophthalmus)breviprojiciensLietHuang,1980和甘肃栉眼蚤C.(S.)gansuensisWu,ZhangetWang,1982接近。但其♂抱器不动突后叶显然长于短突栉眼蚤者,故名。另外,♂抱器不动突前叶宽而圆,具亚缘长鬃4根;第8腹板后腹凹位于…  相似文献   
10.
流域生态与管理学科发展及研究重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了流域生态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并根据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需求,提出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任务是深入了解流域生态过程,完善野外研究基地,发展以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为主要特色的流域管理理论体系,建成不同尺度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网络及示范模型,完成流域生态与管理学科建设。近期研究的重点为流域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及其模拟、土壤质量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与方法、社会经济因素对流域水土资源管理的影响过程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