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陶倩  曹飞  彭珂楠  朱玲  徐志文 《病毒学报》2022,38(2):505-512
2014年以来,巴西、美国、中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相继暴发了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疫情,且流行范围呈扩大趋势,SVA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SVA病毒蛋白结构功能、入侵机制、适应性免疫反应及免疫逃逸等方面对SVA相关病原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猪SVA的致病机制研究以及疫苗研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压氧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90例(124耳)进行研究。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60耳)及对照组(45例,64耳),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改善内耳微循环及神经营养类制剂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高压氧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听力改善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听力损失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纯音听阈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突发性耳聋患者(SD)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D患者106例(106耳)进行研究,使用药物治疗后,根据疗效情况进行分组,主要分成观察组(治疗有效者)及对照组(治疗无效者)各53例(53耳)。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血脂及血流变水平,并分析治疗前后两组与患者听阈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TG、TC及LDL-C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听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听阈与HDL-C呈负相关,与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呈正相关,而治疗后听阈与血脂指标及血流变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D患者治疗前血脂及血流变指标均处于异常状态,且听阈与HDL-C呈负相关,与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呈正相关,对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利于临床SD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其致病性、耐药性密切相关,在许多由细菌导致的慢性、亚慢性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研究中,为其致病机理和控制策略的探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因此,本文系统阐述了哺乳类(鼠、兔、猪等)和非哺乳类(黑腹果蝇、斑马鱼、秀丽隐杆线虫等)动物模型在细菌生物被膜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动物模型在细菌生物被膜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由生物被膜导致的相关感染而选择理想动物模型提供理论支撑,从而对生物被膜感染导致的潜在危害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5.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导致耐药及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耐药性相关研究进行汇总与多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全球细菌耐药性的流行与分布,明晰细菌耐药性形成规律与机制的共性问题。Meta分析是一种将多个同类型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本文简要描述了Meta分析的起源及基本流程,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2000-2020年关于Meta分析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进一步总结并阐述了Meta分析在细菌耐药性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和结论,而且对Meta分析方法在细菌耐药性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该方法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为耐药性问题的系统阐释和有效控制提供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细菌分泌系统(bacterial secretion systems)是一类存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大分子复合物,是结构复杂的跨膜分子机器,可为多种细菌的效应物提供分泌途径。目前已经发现了9种细菌分泌系统,即T1SS~T9SS,在细菌的生存及致病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X射线晶体学(X-ray crystallography)、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及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这些大分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析,极大增强了人类对于细菌分泌系统转运底物复杂机制的理解。因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关于细菌T1SS~T9SS的研究进展,对各分泌系统的结构信息进行了系统整合,总结了这些分泌系统的分子作用机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与细菌蛋白质分泌相关的致病、耐药、环境适应性等机制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发以分泌系统结构为基础的小分子抑菌物质提供精准的三维靶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