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几中木本植物插穗生根与内源IAA,ABA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2.
郑均宝  刘玉军 《植物研究》1993,13(3):268-275
选择易产生不定根的绿豆下胚轴做试验材料,研究乙烯在不定根形成中的作用。试验指出,乙烯利和乙烯气体在低浓度下(1—5mgL~(-1))促进或不抑制不定根的形成,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加强。IBA促进不定根形成的作用十分显著。IBA和乙烯相结合的试验说明,两者的作用似乎是独立的。可以设想,存在一个适于生根的低内源乙烯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抑制不定根形成。  相似文献   
3.
陈名君  周玉宝  黄勃 《菌物学报》2013,32(2):179-191
金龟子绿僵菌是昆虫种群自然控制和害虫生物防治中重要的虫生真菌,已被作为化学农药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其寄主范围和地理分布极广,因此种群结构也十分复杂。为明确安徽省土栖金龟子绿僵菌的种群遗传结构,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自安徽省不同地区土壤中的116株金龟子绿僵菌进行遗传异质性分析。分子数据显示,筛选出的8个引物共获得7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率为100%。不同地区种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796,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425,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流(Nm=4.4282)和遗传分化(Gst=0.1015),种群内的基因多样度占总居群的89.85%,种群间占10.15%,表明安徽土栖金龟子绿僵菌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且种群内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变异。并采用UPGMA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得到7大类种群。结果表明,安徽土栖金龟子绿僵菌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四对引物对89株采自琅琊山的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PCR扩增,得到17类不同的单倍型,其中以BBBA型最多,占39.33%,而BABB型等其他9种单倍型较少,各占1.12%。该地区单倍型种类占已发现类型的57.7%,这说明在固定时间内同一地区的菌株也有较为丰富菌株类型,种群遗传结构是多样化的。具有较广寄主谱的BBBA型菌株是该地区的优势菌株,可作为生防菌株的重点筛选对象。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纯林中球孢白僵菌种群的遗传异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安徽省麻姑山马尾松人工纯林的111株球孢白僵菌进行遗传异质性分析,7个引物共得到58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率为93.10%.不同调查时间亚种群的Nei基因多样性(He)为0.2552,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825,亚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269,基因流(Nm)为0.8518,其中5月和7月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408;不同寄主亚种群的He为0.2623、I为0.3884,亚种群间的Gst为0.1964、Nm为1.0223,其中鞘翅目和鳞翅目间亚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163.表明麻姑山球孢白僵菌存在较高的遗传异质性,亚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小,亚种群内表现出相对较大的遗传变异,未见ISSR图谱相同或高度相似的菌株.  相似文献   
7.
植物主要光受体光敏色素调节植物的多种光调控,使其作出最适宜的光生长,如:光形态建成.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的生物功能基于其红光吸收型(Pr)和具有生理活性的远红光吸收型(Pfr)之间的光可逆式光转化.依据光生物学的标准该转化过程与光合作用相比是一个低能光反应过程,而且其间产生的中间过渡态和光敏色素的亚库可能反过来影响光转化的过程而最终表现出生理功能.在此,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运用时间分辨动力学特别是差分荧光和光化学,研究光敏色素及其中间过度态光生物物理和光生物化学特性的若干进展,讨论了光信号转导的原初光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先前的研究考察了红光对玉米(Zea mays L.cv.Royaldent Hit85)胚芽鞘向光性反应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红光对蓝光照射时间依赖型向光性(TDP)影响的光具-反应曲线,发现该反应不像红光对脉冲蓝光诱导的向光性的影响那样属于超低光量反应,而是一种低光量反应,且之后的脉冲远红光可以逆转红光对TDP影响的效果。但远红光预处理延长后,逆转了的TDP反应性可以得到恢复。不仅如此,暗适应胚芽鞘接受不同时间的单独远红光预处理后可同样获得与预处理光量成比例的TDP反应性,表明暗适应胚芽鞘在接受远红光顶处理后亦可建立起长时间向光性蓝光照射的反应能力。远红光对TDP反应性影响的光量-反应曲线分析揭示,该远红光影响依赖于照射时间并要求高光量。鉴于高光量范围内上述远红影响不符合所谓反比定律,远红光对TDP反应性的影响很可能属一高辐照反应,根据上述研究发现探讨了植物光敏素作用模式与不同光性反应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光敏色素分子特性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生物物理、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方法已证实,光敏色素信号转导是一个空间分布的、非线形信号传递链。尤其是最近又发现了不同种类的光敏色素分子及其它们在Pr、Pfr光转换中产生的中间体,不仅说明了光敏色素信号转导链是一个多维的信号网络,而且这也暗示着光转换中产生的中间体也直接参与了早期的信号转导。在此,综述了光敏色素分子光转换及其早期信号转导的若干新进展,讨论光敏色素原初光反应及其信号转导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分子时代的白僵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僵菌属是全球分布的最常见的虫生真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白僵菌的研究进入分子时代,各方面的研究都有快速甚至是突破性的进展。作为复合种的球孢白僵菌和布氏白僵菌已被分割,而且还有其他新种被陆续命名,有多种有性型被发现;在查明一些致病基因及其作用机制后,通过转基因改良菌株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解决了与白僵菌在农林生态系中的流行有关的一些难题。文中就白僵菌的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生物学、分子致病机制与基因工程,以及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