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3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67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6篇
  1959年   10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利用 XAD-4憎水性吸附树脂采集墨红头香,以毛细管气相色谱双柱保留指数和 GC/MS/DS 联用方法鉴定头香的化学成份。共分离鉴定或初步鉴定了45种组份,其中含量较大的有乙酸芳樟酯(14.98%),柠檬烯(12.07%),甲基苯甲醚(9.88%),香茅醇(4.82%),乙酸巳酯(3.98%),β-石竹烯(4.55%),芳樟醇(3.18%),正巳醇(3.17%)等.  相似文献   
2.
<正> 啮齿类是在生存竞争中最成功的一类哺乳动物.它们一直受到实验和进化生物学家的特别关注.最近几十年来,有关现生和化石啮齿类的新资料急剧增加.特别是关于啮齿目起源,进化以及它和其它有关门类的系统关系,许多有关学科(如古生物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发生学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见解、新设想,使关于啮齿类的研究呈现出一片生气勃勃的景  相似文献   
3.
麦田冠层气孔导度的分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灌浆期和乳熟期冠层各层叶片上、下表面的气孔导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冠层不同层的叶片气孔导度从早到傍晚有平行变化的趋势,数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从冠层上到下递减。经分析,这主要与冠层叶片接受的光强自上而下递减有关,且这时所对应的叶片水势自冠层上到下递增的幅度大。测算结果表明,冠层气孔导度白天亦呈明显的日变化,灌浆期的值大于乳熟期的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群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本文记述了在我国东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群——吉林桦甸哺乳动物群。计有食虫目盔猬亚科的中华晓猬(新属、新种)Eochenus sinensis gen. et sp. nov.,桦甸齿鼩猬(新种)Tupaiodon huadianensis sp. nov.,鼩鼱科的吉林蕾鼩(新属、新种)Ernosorex jilinensis gen. et sp. nov.,灵长目始镜亚科的长白亚洲镜猴(新属、新种)Asiomomys changbaicus gen. et sp. nov.和啮齿目先松鼠科的东方争胜鼠(新属、新种)Zelomys orientalis gen. et sp. nov.和纤细争胜鼠(新种)Z. gracilis. sp, nov.等。其中Eochenus可能代表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盔猬类。Ernosorex可能是鼩鼱类具有原始特征的旁枝。桦甸哺乳动物群与北美尤因他动物群的关系较近,而与欧洲同期不同。表明当时亚洲与北美之间有直接的动物群交流。其中争胜鼠可能由北美迁来,而鼩鼱类可能从亚洲起源,然后迁往北美。桦甸动物群的时代为晚中始新世或晚始新世。当时桦甸盆地为森林沼泽湖泊景观,气候较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5.
大麦染色体银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自立  于玲 《遗传学报》1990,17(3):168-172
本文以六棱、四棱和二棱大麦为材料,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标本在60℃恒温下经70—80%AgNO_3水溶液处理12—14小时,可在核仁组成区、着丝粒和端粒出现黑色银染区。细胞化学反应说明这些不同区域的银染物质具有相同的性质。银染带型与C带型和N带型迥然不同,3种大麦的银染带型也有差别。试验还证明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对银染效果影响极大,只有合适的酶解和火焰干燥处理才能促使着丝粒和端粒显示出银染正反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胰脂酶分解的方法对几种乌桕[Sapium sebiferum(L.) Roxb.]种子桕脂甘油三酯组成进行了测定,桕脂的甘油三酯是由9-14种甘油三酯所组成,与可可脂相似之处是甘油三酯2-位上的脂肪酸,82-88%为油酸,二饱和酸甘油酯中81-88%,其中以POP为主(74-81%);单饱和酸甘油酯占1.8-6.0%;而三饱和酸甘油酯占9.6-15.6%,主要是PPP(8.5-14.0%)。桕脂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可以做可可脂的代用品,将湖南产的乌桕与广西栽培的4个品种(“大粒鸡爪”,“蜈蚣”,“铜锤”和“小粒鸡爪”)桕脂中的甘油三酯组成比较,以“大粒鸡爪”桕脂中二饱和酸甘油酯的比较最高(88.0%),三饱和酸甘油酯的含量最低(9.6%)。  相似文献   
7.
浙江西部山区白鹇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1987年在浙西的开化、衢州、建德、淳安等地对白鹇的生态进行了调查。白鹇分布于全省植被良好的山区,活动于乔木层覆盖率较高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生境,其种群密度受林下灌木层盖度的影响。白鹇的冬季食物以壳斗科植物为主,取食频度为53.5%,干重百分比达72.48%;同时也取食一定量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取食频度达40%。白鹇的冬季食物可分为三种类型:1.最喜食食物,取食频度在50%以上;2.喜食食物,取食频度在10—40%;3.偶食食物,取食频度小于10%。  相似文献   
8.
9.
为了了解外周神经损伤对体感皮层分域组构的影响,在成年大鼠上观察了切断坐骨神经(SC)前、即刻和切断后数周内后爪皮层代表区的改变。在盐酸氯胺酮麻醉下,用微电极记录后爪皮肤轻触刺激在对侧体感皮层工区诱发的多单位反应,得出后爪的皮层代表区图。在16例中,8例大鼠观察了切断SC的即时效应。结果表明,不但SC代表区丧失皮肤反应性,原隐神经(SA)代表区的皮肤反应性也明显下降或消失,同时神经元自发活动也明显减弱。另8例大鼠在切断后数周内做了1~3次重复测定。在最初几天,原SA代表区范围内多数记录点的皮肤反应性仍未恢复,但在原SC代表区内,一些记录点转而对SA皮肤轻触刺激起反应。在随后数周内SA代表区进行性地扩张,占领了大部分原SC代表区。这一结果说明成年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可导致体感皮层发生显著的重组改变。  相似文献   
10.
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沈阳西部城市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