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集病死野猪的脾脏和血清,用特异抗猪瘟病毒抗体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发现有明显的沉淀线出现,证明野猪感染了猪瘟病毒,猪的致病性实验表明并非猪瘟强毒感染。采集病死野猪的心、肝、脾、肺、心血,经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试验和细菌G C mol%含量测定等检验,证实致病细菌有多杀巴氏杆菌,其G C mol%含量为39.7。毒力测试发现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10-1.57/0.5 ml。化脓放线杆菌的分离和毒力表明,化脓放线杆菌也参与致病作用。由此推测本次致死野猪的病原体为多杀巴氏杆菌并发或继发猪瘟病毒、化脓放线杆菌的三重感染所致。纸片扩散法(K-B法)药敏试验表明,两株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唑啉、丁胺卡拉霉素等高度敏感,为临床治疗和有效预防该瘁死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师明磊  赖维莉  易天红  柯潇  赵志虎 《遗传》2017,39(4):326-332
CHO细胞是常用的哺乳动物表达工程细胞。外源基因整合至CHO细胞染色体后,在大规模蛋白质生产过程中,由于相关压力撤除,外源基因存在丢失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对其整合稳定性进行检测。康柏西普(conbercept)是一个能够特异性结合VEGF-A的各种异构体、VEGF-B以及PlGF,从而发挥抗血管生成活性的融合蛋白。康柏西普目前已在美国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本文运用荧光原位杂交对康柏西普基因在CHO细胞的整合状态进行了检测,发现经过4和19次传代后,康柏西普基因依然能稳定整合在基因组上,并且呈现出3个特点:(1)分布在一条染色体上,而不是多条染色体上;(2)分布在较长的染色体上;(3)在同一染色体上有较多拷贝数。同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证明基因拷贝数无明显改变,ELISA检测证明蛋白表达水平亦无明显改变。上述实验证明在经过19次传代以后,康柏西普基因仍然稳定整合在基因组中,并可活跃表达,为康柏西普大规模生产及产品质控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旨在对编码融合蛋白和抗体的重组质粒转染CHO-S细胞的转染条件进行摸索优化,提高外源基因的转染效率,从而增加外源蛋白的表达。应用Amaxa Nucleofector-II电转仪,从电转染程序、质粒用量及细胞用量三方面着手,最终发现编码融合蛋白的重组质粒的最佳电转条件为:电转程序U-030,质粒用量20μg/孔,细胞用量1×10~7个/孔;编码抗体的重组质粒的最佳电转条件为:电转程序U-024,质粒用量15μg/孔,细胞用量1×10~7个/孔;实验结果进一步显示抗体重组质粒电转染CHO-S细胞的效果要优于融合蛋白重组质粒,利用高通量细胞筛选仪Clone Pix对转染后重组细胞的阳性克隆数进行统计,证实了该抗体重组质粒的转染效率更高。这为以后的抗体及融合蛋白重组质粒电转染CHO-S细胞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提示不同类型的细胞及外源基因,都需要设计相应的电转染实验进行条件优化,进而为获得高产稳定的生产用细胞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