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夜蛾趋光特性的研究:复眼转化过程中的行为变异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影响蛾类趋光性和灯光诱蛾效果的因素很多。过去,国内外许多观察和实验都侧重在研究光源的辐射光谱和辐射强度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至于蛾类的主要感光器官的适应状态怎样影响趋光性,却极少引起注意。 陈元光等(1963)曾经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测出粘虫蛾复眼的暗适应过程大约为30—45分钟。Agee(1972)用电生理方法研究复眼,发现美国棉铃虫复眼在暗适应中,达到最高灵敏度的时间为30分至285分,雌、雄的平均时间分别为88分和115分;美国烟青虫雌、雄蛾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9分和121分。最近,李典谟等(1977)以复眼反射光的增强作为暗适应的指标,测出烟青虫蛾在暗室内暗适应时,复眼的转化速率很不一致。快的个体约经过1小时就达到最大反射值;慢的个体则需经过3小时,而绝大多数个体(79%)则在1—2(1/2)小时内。因此,他们推测在入夜后的一段时间里,田间昆虫的眼由昼眼转化为夜眼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并且认为这种差异会影响成虫对于灯光发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蛾是灯光防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检查一下在日夜交替的自然暗适应条件下其复眼状态究竟是否一致,复眼状态怎样影响着趋光性,以便深入地了解夜蛾类趋光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夜眼反射光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忠  贺小威 《昆虫学报》1983,(2):130-138
利用一个圆弧投光器,使点光源在90°范围内绕眼移动,对棉铃虫暗适应眼的反射光斑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为:1.投射在眼上,并且与光斑垂直轴在背腹方向上构成的夹角不超过20°—23°的全部光线,对于引起光斑的反射光都是有效的。2.在眼的不同区域中,光斑的明亮度不等。以腹部区域最亮,而背部区域最不亮。3.有效投射光线依照其投射角,由光斑的不同部位进入眼中。平行于光斑垂直轴的光线,由整个光斑中的小眼面进入。具有较大投射角的光线,由同侧更边缘的小眼面进入。否则它们无助于被观察的光斑的亮度。4.在直径约为光斑直径1/2的中央部分,其反射光的来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从该中央部分进入又反射出来,另一部分是从眼的其余部分进入而从该中央部分反射出来。起源于其余部分进眼的光线的总反射光,远强于起源于从该中央部分进眼的光线的总反射光。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学发光液探索粘虫在灯区的飞行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研究夜蛾的趋光行为,必须在夜间或暗室里工作。因视觉受到限制,往往不能直接观察,以致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无法获得。例如,我们通过对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 Guenée的室内研究,曾经推测在入夜后的一段时间里,田间虫眼状况不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个体差异,可能影响成虫对于灯光发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李典谟等,1977)。侯无危等(1979)报道了在田间亮灯时,棉铃虫的复眼确实处于不同的适应状态,而且通过室内试验也提出了类似意见。又如,Robinson(1952)曾经提出,灯光的  相似文献   
4.
<正> 许多夜行昆虫的复眼,在微光环境中好象“发光”的小点。这是因为在基膜附近有一个气管反光层,它能够把进入眼内的光线反射出来。研究复眼的“发光”现象,对于了解复眼的感光能力和物象形成等问题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有助于了解视觉与行为活动的关系。我们参考了Horridge在1972年的报告中所用的实验装置,设计并组装了复眼反射光自动测量系统。这套设备可以用来分析我们所见的虫眼反射光的来源,测量来自各方向的投射光线的反射率,探索光线在眼内的传播途径,以及比较不同种类昆虫或同种昆虫复眼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射性能。现将这套设备的组成和使用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