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鳗鲡幼鱼耳石日轮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李勃  解玉浩 《动物学研究》1992,13(3):201-207
本文报道采自辽东半岛沿岸鳗鲡(Anguilla japonica)的白仔鳗和经人工培育的当年幼鳗耳石日轮生长的观察结果。白仔鳗和幼鳗耳石平均直径均与体全长成直线相关。12尾白仔鳗耳石的平均日轮数146.3,据此推测其产卵期为11—12月。观察证实从咸淡水转人到淡水生活的幼鳗耳石的环纹有过渡带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海代表性河口地区鳗苗群体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992—1994年连续3年采自海南至辽宁(包括台湾)沿海7个代表性河口地区鳗苗群体的主要形态特征比较研究结果。4项计数性状和3项度量性状,差异系数分析结果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判别函数显示,大多数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应源于遗传变异。各年差异变化无规律,可能与鳗苗漂游分布的随机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分析,结果得出,油菜菌核病菌生长温度范围在0~34℃之间,23℃以下菌丝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25℃以上则呈负相关,23~25℃最适宜,菌丝和菌核致死温度分别为45℃和75℃.该菌对酸碱度适应范围很广,PH1~14范围内只在PH_1条件下不能生长,其最适PH值为5~6。病菌利用铵态氮源能力最强,硝态氮源次之,不能利用亚硝态氮;对氨基酸利用能力以精氨酸最强,其次是酪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赖氨酸最差。植株内精氨酸和赖氨酸比值大的白菜型油菜“黄鳝籽”病情扩展最快。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高浓度的G418(800μg/ml)和低浓度的G418(200μg/ml)对包装细胞PLXSN/IL-2/PA317细胞进行40天的选择筛选培养,使其细胞呈稳定状态生长时,收集上清液转染NIH/3T3细胞,进行病毒滴度测定。试图在高选择标记的情况下筛选出高表达目的基因的包装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高、低浓度的G418对PLXSN/IL-2/PA317包装细胞的选择作用相同,即包装细胞的病毒滴度同选择标记物浓度无关。提示可用低浓度的G418来维持包装细胞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云南普通马矮型马蛋白多态性及其品种分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宿兵  解德文 《动物学研究》1995,16(2):126-131
本文运用蛋白电泳技术对来自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和麻栗坡县的21匹普通马和14匹矮型马进行了分析。共分析遗传座位44个,其中有10个座位检测到多态性。根据分子钟假说和相应的公式,推算两者的分歧时间约为18.5万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确定铜绿假单胞菌调控因子Pip对两个不同吩嗪合成基因簇(phz1和phz2)的具体调控方式与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根据基因比对结果,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Pip调控因子缺失突变株PA-PG以及克隆ip基因作互补分析;再以已构建的吩嗪基因簇缺失突变株PA-Z1G和PA-Z2K为受体菌,构建突变株PA-PD-Z1G和PA-PG-Z2K,测定并比较野生株及相关突变株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的合成量,推定Pip对两个不同吩嗪合成基因簇的调控方式.[结果]在GA培养基中,突变株PA-PG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都比野生型明显减少;互补分析显示,突变株PA-PG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都显著提高并恢复到野生株PAO1水平;突变株PA-Z1G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合成量因Pip缺失而显著减少;而突变株PA-Z2K的吩嗪-1-羧酸和绿脓菌素合成量在Pip缺失后仍保持不变.[结论]初步推定,转录调控因子Pip对铜绿假单胞菌吩嗪合成代谢的确具有促进作用;Pip通过正向调控吩嗪基因簇phz2的合成功能实现对吩嗪合成代谢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后路减压固定矫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情况,SRS-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情况以及出血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6.8±5.16)°和(36.8±5.82)°,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2±6.61)°和(41.2±5.67)°,且均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显示,术后18月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RS-22国际标准评估量表显示,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自我评价、精神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而疼痛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疗效显著,且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在改善患者的腰椎侧凸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方面优于单纯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并探讨其高表达的作用机制,以期阐明GBM发生发展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变体3 (EGFRv III)阳性和阴性GBM组织IL-6的相对表达。以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为研究对象,构建表达EGFRv III的U87MG-EGFRvIII细胞,用IL-1β分别处理U87MG、U87MG-EGFRvIII细胞,ELISA检测IL-6分泌量。采用EGFR下游效应通路p38MAPK、MK2、MEK1/2、JNK抑制剂SB、sc-48、PD、SP预处理细胞1小时,IL-1β刺激细胞后,检测各组IL-6分泌量变化。将IL-1β处理后的U87MG-EGFRvIII细胞记为IL-1β组,以不做任何处理细胞记为Control组,用联合SB、sc-48处理的IL-1β细胞依次命名为IL-1β+SB和IL-1β+sc-48组,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MK2通路蛋白和IL-6蛋白表达,qPCR检测IL-6 m RNA表达。结果:IL-6在EGFRv III阳性GBM组织中普遍高表达,在EGFRv III阴性GBM组织中普遍低表达。EGFRv III可在未受IL-1β刺激的恶性胶质瘤细胞中上调IL-6基础分泌,也可在IL-1β刺激情况下进一步促进IL-6分泌。在U87MG细胞中,所有通路抑制剂对IL-6分泌均无影响;在U87MG-EGFRvIII细胞中p38 MAPK-MK2通路抑制剂SB和sc-48明显抑制IL-1β诱导的IL-6分泌,而MEK1/2、JNK抑制剂PD和SP则无明显影响。IL-1β能够诱导p38MAPK-MK2通路激活,诱导细胞内IL-6表达增加,联合SB、sc-48处理细胞后,p38MAPK-MK2通路活性降低,细胞内IL-6表达降低。结论:癌基因EGFRv III能够上调恶性胶质瘤细胞中IL-6基础分泌,IL-1β可进一步刺激IL-6分泌,其机制可能与p38MAPK-MK2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文治  韩松  王剑  付美玲  庞婧慧  白丽明 《广西植物》2019,39(11):1496-1504
该研究以采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针叶为对象,采用溶剂提取法对樟子松针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应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对提取浸膏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质谱,核磁(1H-NMR和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并对提取浸膏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从樟子松针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叶酸(1)、松叶酸甲酯(2)、18α-acetoxylabd-8(17)-en-15-oic acid (3)、4-eplimbricataloic acid (4)、15-乙基-18-松叶酸甲酯(5)、15-acetoxy-labda-8(17),13E-dien-18-al (6)、7β-羟基脱氢枞酸(7)、7α-羟基脱氢枞酸(8)、endo-peroxide (9)、α-杜松醇(10)、β-谷甾醇(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7R,11R-phytol (13)、正二十四烷醇(14)、N-octacosan7β-ol (15)。其中,化合物9,13,14和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正己烷萃取浸膏在浓度为5~100 mg·mL~(-1)时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3%~71%和56%~70%,在浓度为50 mg·mL~(-1)和100 mg·mL~(-1)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1%和69%。该研究课题进一步明确了樟子松针叶中的化学成分,为其活性测试及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堆肥技术是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最有效手段之一,涉及诸多复杂的非生物学与生物学反应。本文分别从非生物学及生物学层面阐述了腐殖化进程调控机制。非生物学腐殖酸合成机制涵盖了木质素-蛋白理论、多酚自缩合、多酚-蛋白途径以及美拉德反应。生物学途径包含堆肥进程碳组分的固定、木质纤维素的生物转化、反硝化进程等对腐殖化进程的响应。旨在为堆肥腐殖化进程中腐殖质的合成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参考和现状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