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1.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 比较研究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两种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P)的生理学特性, 分析细胞内、外磷含量的变化对AP 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 尖刺拟菱形藻和抑食金球藻的AP 均为诱导酶, 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P activity, APA)表达受到外部溶解态无机磷酸盐(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 DIP)与细胞内颗粒磷含量(Particulate phosphorus, PP)的共同调控。尖刺拟菱形藻APA 对磷胁迫的灵敏度较高, 在DIP 尚高(1.80 μmol⋅L–1)且PP 充分(222.19 fmol⋅cell–1)的条件下, 尖刺拟菱形藻就开始大量表达APA。而抑食金球藻则是在内外磷源都即将耗尽(DIP 和细胞PP 分别为0.26 μmol⋅L–1 和4.49 fmol⋅cell–1)的条件下才开始大量表达APA。尖刺拟菱形藻的AP 基本是结合在细胞上的, 而抑食金球藻会释放一定量(6.1%-20.9%)的AP 于水体中。抑食金球藻单位体积的最大APA 约为尖刺拟菱形藻的73 倍。尖刺拟菱形藻与抑食金球藻依靠AP 水解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DOP)的能力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棕囊藻北部湾株的18S rDNA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部湾棕囊藻(Phaeocystis)藻华的成因,采用PCR克隆了棕囊藻北部湾株核糖体18S r DNA序列。结果表明,棕囊藻北部湾株具有游动单细胞与群体结构两种形态;其18S r DNA序列和NCBI基因库中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同源性为99%~100%,在系统进化树上与不同海域来源的球形棕囊藻聚在一大分支上,且与球形棕囊藻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其他种。首次从分子生物学上确定棕囊藻北部湾株为球形棕囊藻。  相似文献   
3.
2014 年9-11 月对广西北部湾市售双壳经济贝类进行采样,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含量及毒素组成, 评价其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采集于北海、东兴、防城港、涠洲岛4 个市场的16 种市售贝类中均检出麻痹性贝毒, 毒素含量为0.24-290.10 μg STXeq·100 g1, 检出率100%。毒素成分包括GTX 类、STX 类和C类。其中, dcGTX2、C2、GTX4 三者检出率最高, 分别为73%、52%、42%。涠洲岛采集的波纹巴非蛤与防城港采集的紫贻贝PSP 含量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麻痹性毒素警戒标准, 分别是警戒标准的3.6 倍和1.02 倍, 样品总超标率达6.06%。贝类消化腺和贝肉均检出PSP,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建议食用贝类时, 去除腺体以降低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风险。总的来说, 广西北部湾PSP 染毒情况不容乐观, 亟需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4.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近年来北部湾常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涠洲岛海域作为广西沿海藻华的高发区之一,目前仍缺乏关于该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探究涠洲岛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过程中营养盐的状况及藻华的发生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对2017年3月下旬涠洲岛周边发生的球形棕囊藻藻华区域进行取样调查。结果表明,藻华期间水体中溶解有机磷含量与细胞及囊体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本次藻华主要受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含量影响,多个调查站点的无机氮/无机磷(DIN/DIP)<10,且硅酸盐/无机氮(SiO32–/DIN)>1,表明这些站点存在氮限制现象,而氮限制可能是本次藻华消亡的主要因素。调查区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8种,球形棕囊藻细胞密度最高可达1.04×108 cells/L,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98.28%。球形棕囊藻细胞密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营养缺乏条件下,有利于球形棕囊藻成囊的链状硅藻种类具有相对较大的细胞密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