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姜磊  于生元  董钊  王晓琳  刘洁晓 《生物磁学》2014,(6):1022-1024,1039
目的:利用电刺激大鼠的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与偏头痛病理生理关系密切的AKAP5 基因在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方法:体重为250克左右SD大鼠27 只,随机分为a 对照组(n=4)、b 电刺激30 分钟组(n=6)、c 电刺激60 分钟组(n=6)、d 电刺激120 分钟组(n=5)和e 吗啡干预+电刺激120 分钟组(n=6),共5组。对照组不予刺激,其余各组电刺激不同时间,各组结束后立即断头取脑,取出延髓及上颈段(至颈2),利用western-blot技术对AKAP5 在三叉神经核尾侧复合体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AKAP5 在大鼠三叉神经核尾侧复合体中有表达,各组AKAP5 积分密度比值分别为2.804,0.913,1.383,0.634,1.030,组间表达无显著差异(P=0.9921>0.05)。结论:AKAP5 在电刺激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吗啡对AKAP5 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反复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后的抑郁行为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后的行为学表现.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连续给予21d电刺激(电流1~2 mA、频率20 Hz、正弦波,脉冲宽度250 μs,持续15分钟/次,1次/天),通过观察大鼠体重变化、液体消耗实验及旷场实验来评价大鼠是否抑郁.结果 电刺激21d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大鼠体重增长减慢(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旷场实验得分、液体消耗实验中糖水消耗量和蔗糖偏嗜度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纯水消耗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21d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大鼠有抑郁的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建立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观察经典止痛药物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对清醒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验证此模型的可靠性。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前及给药后40 min分别给予5 min持续电刺激,观察清醒状态下大鼠用药前后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的行为学指标为甩头次数和过度理毛时间。结果对照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以及对照组与布洛芬组甩头次及理毛时间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氨基酚组及布洛芬组对模型动物行为学影响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明显改善模型动物的头痛症状。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电刺激的头痛模型切实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清醒状态下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手术暴露上矢状窦后电刺激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并绘图。结果电刺激后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高颈段脊髓后角,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中缝核簇,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脚间核及下丘脑等区域。结论脑内的多个区域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除与疼痛的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外,与情感、植物神经等调控有关的核团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及病理机制至今不明,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和皮层扩布性抑制学说。动物模型正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本文拟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从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操作方便等角度出发 ,建立了适合于监测褐飞虱 (NilaparvatalugensSt l)对吡虫啉抗性的稻苗浸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 ,该方法除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外 ,还表现出很好的监测准确性。通过建立不同虫态和不同若虫龄期敏感基线以及对桂林、安庆、东台 3个地区的抗性监测 ,发现 3地褐飞虱对吡虫啉都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 ,安庆和东台地区的敏感性弱低于桂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