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尤溪天然米槠林植物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建尤溪的天然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 Hayata]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26个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对不同器官C、N和P含量在不同层次间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器官中均为C平均含量最高、P平均含量最低;其中,叶片中C、N和P含量分别为344.95 ~ 486.15、6.26 ~ 19.50和0.18 ~0.62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22.52 ~61.21、696.64~2 589.72和11.38 ~58.94;根系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277.95 ~458.30、1.41 ~12.73和0.13 ~0.44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34.63 ~296.17、731.45 ~3 372.69和8.81 ~34.41;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枝条中C、N和P含量分别为407.75 ~473.75、3.10 ~7.39和0.09~0.61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57.43 ~148.15、776.64~5 054.44和7.05 ~48.11;乔木层植物树干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432.56 ~463.32、2.67 ~6.35和0.16 ~0.31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68.12 ~167.73、1 494.58 ~2 860.63和11.35 ~29.06.乔木层植物的不同器官按C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树干、根系,按N和P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根系、树干;灌木层植物的C含量在枝条中最高、根系中最低,N和P含量在叶片中最高、枝条中最低;而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分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除根系中的N含量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外,同一器官的C、N和P含量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C/N、C/P和N/P比值间大多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也因植物所处层次的不同而异,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中均最高、草本层植物叶片中均最低;乔木层植物全株的C含量最高、N含量最低,草本层植物全株的N含量最高、C含量最低,各层植物全株的P含量比较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尤溪天然米槠林内植物叶片的C、N和P含量均偏低,P缺乏很可能是限制该林分植物生产力的最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2.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是一个复杂且有序的过程,其中DNA复制起始参与调控众多生物学活动,对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组蛋白修饰在调节DNA复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检测组蛋白特定位点的修饰对DNA复制起始的影响,本研究以酿酒酵母组蛋白H3/H4定点突变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倍比稀释表型分析法检测了组蛋白11种H3/H4甲基化、乙酰化突变菌株的生长情况,显示,以野生型菌株BY4741为对照,组蛋白H3/H4乙酰化突变菌株H3K64A、H3K56A、H3K14Q、H4K5R、H4K16Q以及组蛋白H4甲基化突变菌株H4K20Q表现为生长缺陷,其他菌株与BY4741生长情况基本一致;通过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分析得出本实验最适内参基因为β-actin;采用Real-time PCR检测了菌株细胞内复制起始相关蛋白基因mcm2、mcm10、cdc45的表达情况,表明,组蛋白H3/H4甲基化突变菌株H3K9A、H3R72K、H4K59A、H4K20Q胞内mcm2、mcm10、cdc45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而H4R3A胞内mcm2、mcm10表达显著上调(p0.05)、cdc45显著下调(p0.01),组蛋白H3/H4乙酰化突变菌株H3K14Q、H4K5R、H4K8A、H4K16Q胞内mcm2表达显著下调(p0.01),而在H3K64A、H3K56A胞内无显著变化,mcm10在6种组蛋白H3/H4乙酰化突变菌株内表达均下调(p0.01),cdc45基因在H4K5R胞内表达无显著变化,在其余5种乙酰化突变菌株中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为进一步阐明组蛋白特定位点修饰调控DNA复制起始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 几年来我们从研究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y越冬代成虫发生消长规律及雌蛾卵巢发育情况着手,联系迁飞性昆虫的特性,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从以下八点论证我省早春虫源性质。 1.越冬调查与早春蛾量 1968年12月我们在安阳、西华、扶沟、方城、郑州等地调查,在1,009平方米的样点内未查得小地老虎。1978  相似文献   
4.
<正> 长期来,黑光灯治虫误杀部分天敌一直是应用与否的争论焦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改变了光源,结果同功率的黑白灯比黑光灯诱杀天敌减少56.78%,其中步甲、隐翅虫及虎甲占总数的80%以上,而步甲近70%。为进一步减少杀伤,1979—1981年观察了灯下常见步甲种类。1983—1984年根据部分天敌的钻土特性及它们的虫体大小,人为地创造条件让其逃脱,大大减少了杀伤,收到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Palisot de Beauvois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发现有孤雌生殖的现象。 自1982~1985年,我们先后单独饲养雌虫69头,其中,有2头进行孤雌生殖,占3.9%。产卵量38~247粒,孵化率28~80.4%,卵期19~57天,成虫寿命97~137天。共孵化101头小若虫,再将这些若虫单独饲养,羽化为成虫54头(其中雌虫32头)。对这些成虫以3种不同配对方式进行观察:(1)无性后代雌虫与有性雄虫交配(5对),产卵54粒,未孵化;(2)无性后代雄虫与有性雌虫交配(8对),未产卵都死了;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系统中天敌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是当前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作者对江苏通州市1970’s后期到1980’s前期和近年(2003~2004)棉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作了比较研究。调查表明,1970’s后期到1980’s前期,通州市棉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的主要优势种维持在10余种。2003~2004年,在同一区域,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棉田的天敌物种多样性锐减,仅有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等少数几类天敌。对棉田天敌的物种多样性锐减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二氯苯醚菊酯(Permethrin)又名除虫精,是一种新的拟除虫菊酯,1973年英国 M.Elliott 氏首先合成,国内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于 1975年试制成功。二氯苯醚菊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耐光性的特点,而且用药量很少,今后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这一新杀虫剂的出现,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认为今后很多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品种,可能为其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吴子江  薛志华  张治 《生态学报》1993,13(2):185-193
本文通过跟踪观察24593个有效样本,归纳为24个消亡因子,组建了18个世代生命表和3个平均生命麦。剖析了长江下游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K-值分析和组分(M(si)值)分析说明种群数量变动最大的阶段是在生命前期(即卵至2龄期)。b,r~2值综合分析法表明影响第2、3、4代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虫期分别为4龄、6龄和蛹期。b值分析和K-值图解表明影响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因子:2代为齿唇姬蜂和土壤含水量、风雨冲刮,3代为胡蜂和三突花蛛、小花蝽,4代为滞育和随蕾花脱落、三突花蛛。参考Morris(1963)关键因子逼近法探索了棉铃虫数量预测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与右侧开胸手术治疗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微转移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将其随机分为开胸对照组(30例)和VATS术组(30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胸腔灌洗液脱落肿瘤细胞标志CK19、CK20的m RNA水平以及血清中IL1-β和HMGB1的水平。结果:与开胸组相比,VTSA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出院时间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且其术后24 h、72 h胸腔引流液及外周血术后3 d、7 d的IL-1β水平均低于开胸组(P0.05),而仅术后24 h的胸腔引流液HMGB1水平低于开胸组(P0.05),两组其它时点HMGB1水平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CK19、CK20的m RNA水平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VATS辅助下的食管癌根治术不仅具有患者恢复快的特点,而且对于手术引起的转移相关因子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孙雪梅  张治  张谷丰  易红娟  羌烨 《昆虫知识》2004,41(3):261-262,F003
荷 (Zingibermioga)是姜弄蝶Udaspesfolus(Cramer) (又名苞叶虫 )的一种新报道的寄主植物。该文描述了姜弄蝶的形态特征及其在荷上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发育历期、影响其发生的生态因子及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