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金银花叶茎藤中提取总黄酮并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研究了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总黄酮的吸附及解吸附特性。结果表明,D-101树脂对金银花叶茎藤总黄酮分离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上样液黄酮浓度0.538 mg/mL,静置吸附时间80 min,料液比1∶5(g∶mL),pH 2,流速为2 mL/min,以60 mL 75%的乙醇溶液洗脱,黄酮解吸率为94.5%,纯化后黄酮纯度为84.5%,是粗提液黄酮含量(16.8%)的5倍。金银花叶茎藤总黄酮在D-101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吸附动力学可用Pseudo-second-order模型较好地拟合,30℃时其表观吸附速率常数为1.034×10-2g/mg.min。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油茶蓝翅天牛Chreonoma atritarsis Pic.发生与寄主枝条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蓝翅天牛在油茶林中的发生监测预警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法对蓝翅天牛在油茶幼龄林和壮龄林中的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烘干称重法、蒽酮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考马斯亮蓝...  相似文献   
3.
石羊河下游盐渍化弃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羊河下游不同年代盐渍化弃耕地自然群落为对象,利用优势种群的消长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退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一般经历3个阶段:田间杂草→荒漠草本→荒漠灌木,但群落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藜+田旋花群落(1~2年)→骆驼蒿群落(3~10年)→苏枸杞+黄毛头群落(10~40年)→黄毛头群落(顶极群落);2)土壤养分在整个植被演替过程中一般经历消耗-积累-消耗3个阶段,但速效钾不存在初期消耗阶段,演替后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状态,并逐渐接近本区域自然植被土壤养分;3)由于前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阶段,骆驼蒿种群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不明显,其中与速效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苏枸杞种群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其中与有机质、全氮、30~60cm速效钾相关性显著;而黄毛头种群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黄毛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作为盐渍化弃耕地上的适宜引种物种,以调控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4.
华东天目山脉、黄山山脉、大别山脉竹类植物较为丰富,分别有10属/75种(含种下等级)、8/49、7/30.通过对属、种的分布型分析,前二者竹类植物区系属于典型的华东区系,起源的时间不迟于早第三纪的始新世;而大别山脉虽仍属华东区系的范畴,因渗入了不少华中区系的成分,已具有某些经向过渡性特征,且起源的时间较晚.这3个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均具有显著的亚热带性质.天目山脉不仅是刚竹属Phyllostachys和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的分化变异中心,也极有可能就是它们的起源中心,但它们自此地起源后的散布方式有所不同,刚竹属在我国亚热带为四周放射状顺序渐进,扩散的范围颇广;短穗竹属存在东西南北4条散布路线,但向各方扩散的距离相差甚远.这些山脉与华东其他地区竹类植物区系联系密切,与华中竹类植物区系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华南、西南等地竹类植物区系联系微弱.从地理位置和区系组成来看,黄山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来源于天目山脉,大别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又来源于黄山山脉,前者都是在后者扩展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区系的一些成分后发展而成,大别山脉又是北方秦岭以东广大丘陵平原地区竹类植物区系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采自我国海南省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齿肿腿蜂属 Odontepyris Kieffer,1904 1新种:海南齿肿腿蜂O.hainanus sp.nov.,并编制了中国齿肿腿蜂属分种检索表.海南齿肿腿蜂,新种Odontepyris hainanus sp.nov.(图1~2)新种与日本齿肿腿蜂O.japonicus Terayama,2006相似,主要区别是本种头长大于宽(后者是头宽大于长),前翅小翅室亚三角形(后者近矩形),并胸腹节背表面有不规则的皱褶(后者并胸腹节背表面中区稍凹陷且有网皱,侧区有横皱).正模♀,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07-07~11,刘经贤采,编号200700061.副模:1♀,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06°N,109.04°E),2006-07-07~11,刘经 贤采,编号200700077.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目的】操纵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生物合成B环-3′,4′-二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二氢槲皮素和槲皮素。【方法】构建了4个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CsF3′H)和拟南芥的P450还原酶基因(ATR)融合表达质粒:SUMO-CsF3'H[7-517]::ATR1[49-688]3 AA、SUMO-CsF3'H[28-517]::ATR1[49-688]3 AA、SUMO-CsF3'H[7-517]::ATR2[75-711]3 AA和SUMO-CsF3'H[28-517]::ATR2[75-711]3 AA,分别转化大肠杆菌菌株TOP10、DH5α和BL21,获得12个转化菌株S1–S12;构建了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CsF3′H表达质粒p YES-Dest52-CsF3′H,转化酵母菌株WAT11,得到转化菌株S13;构建了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CsF3′H表达质粒pES-URA-CsF3′H,及茶树黄烷酮3-羟基化酶基因CsF3H与拟南芥黄酮醇合成酶基因At FLS的融合表达质粒pES-HIS-CsF3H::At FLS 9AA,二者共转化酵母菌株WAT11,获得转化菌株S14。【结果】转化SUMO-CsF3'H[28-517]::ATR1[49-688]3 AA质粒的TOP10菌株S6在25°C条件下发酵,转化效率最高,能将1000μmol/L柚皮素、二氢山奈酚和山奈酚,分别转化生成287.93μmol/L圣草酚、131.76μmol/L二氢槲皮素和188.62μmol/L槲皮素。发酵菌株S13能分别将1000μmol/L柚皮素、二氢山奈酚和山奈酚,最多能转化生成734.32μmol/L圣草酚、446.07μmol/L二氢槲皮素和594.64μmol/L槲皮素。喂食S14发酵菌株5 mmol/L的底物柚皮素,在发酵36–48 h中,最多能生成1412.16μmol/L圣草酚、490.25μmol/L山奈酚、445.75μmol/L槲皮素、66.75μmol/L二氢槲皮素和73.50μmol/L二氢山奈酚。【结论】本研究首次将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应用于B环-3′,4′-二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二氢槲皮素和槲皮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7.
余婷  肖斌 《生命的化学》2014,(5):701-707
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24 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主要通过抑制mRNA的翻译或使其降解对靶基因实现转录后水平的调控。miRNA与T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病理过程的免疫调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miRNA在T细胞分化与功能调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在抗感染与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入侵生物学问题,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解决国际日益突出的生物入侵问题,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和生活水平。国际生物入侵防控大会将于2009年11月2~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CAAS)和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主办,福建农林大学(FA—FU)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FAAS)承办,会议规模约500人(其中外宾约150人)。  相似文献   
9.
翻译调控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又称p23、组胺释放因子(histamine releasing factor,HRF)等,是一类在动植物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和同源性的蛋白,主要介导细胞凋亡、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骨架重排、炎症反应等重要事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密切相关.针对TCTP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各种肿瘤的生理病理周期,同时也提示其在寻找治愈肿瘤的方法中有望成为新的靶点.本文将对TCTP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各种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真核表达并纯化小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蛋白1(KCNN1)。方法:以基因重组方法构建杆状病毒穿梭质粒reBacmid-KCNN1,将其转染至杆状病毒/Sf9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并用Western印迹鉴定KCNN1的表达水平;用Ni-IDA-Sepharose CL-6B亲和层析柱纯化裂解细胞上清中的KCNN1,并用Western印迹鉴定纯化结果。结果:KCNN1在Sf9细胞中高效表达,通过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化的KCNN1。结论:膜蛋白KCCN1在昆虫细胞Sf9中的表达与纯化,为深入研究其分子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材料,也为全长膜蛋白的体外表达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