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2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及相关基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更好的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确保食品安全。【方法】使用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PCR和基因序列测定方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整合子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与头孢菌素抗性相关的基因、沙门氏菌基因岛及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结果】359株沙门氏菌中,67%的菌株对磺胺甲恶唑产生抗性,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四环素、卡那霉素、萘啶酮酸、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链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58%、56%、37%、35%、33%、32%、29%、26%、21%、16%、9%和8%。284株耐药菌中,79%的菌株可抗至少1种抗生素,25.9%可抗10种以上抗生素,2.5%可抗14种抗生素。耐药的Ⅰ类整合子以1.4kb最为常见,携带的耐药基因有aadA1、aadA2、aadA5、tetR、blaPSE-1、blaDHA-1、blaVEB-1、dhfrⅠ、dhfrⅤ、dhfrⅦ和dhfr17等。62株耐头孢曲松和/或头孢哌酮的沙门氏菌中,blaTEM和blaCMY-2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1.6%和56.5%。13.6%的沙门氏菌中检出了沙门氏菌基因岛。35株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沙门氏菌的gyrA、parC和parE基因中共检出68个点突变,gyrA基因中常见突变为Ser83Phe、Ser83Tyr、Asp87Gly和Asp87Asn,parC基因中为Ser80Arg。parE基因中检出了Lys441Ile、Lys428Gln、Asp494Asn、Lys428Gln和Gly442Ser突变,这些点突变均为首次在食源性沙门氏菌中检出。【结论】陕西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状况严重,整合子、沙门氏菌基因岛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存在及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是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27种木犀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27种木犀属植物的叶表皮,测量并统计了气孔器类型、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及腺点密度等指标,以明确各种的叶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表皮角质膜、蜡质纹饰及气孔外拱盖的具体特征。结果显示:木犀属植物叶下表皮有气孔器,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气孔器类型多为不规则型,只有总状桂花和狭叶木犀为环列型;气孔器外围角质层有放射状、条状、环状、颗粒状等多种类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无规则形和多边形2种;下表皮腺点的数目远远大于上表皮。研究表明,木犀属植物气孔器和叶表皮细胞特征在种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以作为种间鉴定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在红花油体中表达EGF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方法:通过PCR技术把大豆油体基因(DDoil)与EGF构建成融合基因,克隆至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90R中,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1390Do-EGF,然后转化进农杆菌 LBA4404 中用于侵染红花外植体,通过甘露糖筛选培养基培养可获得红花转化苗。通过PCR、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MTT法检测EGF的促细胞增殖活性。结果:PCR结果显示,红花叶片中能检测到EGF基因;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结果显示,在红花种子中EGF能成功实现转录;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证明,在转基因红花种子中能有效表达出EGF,并具有其原有的免疫原性,MTT法实验结果表明EGF具有促进balb/c 3T3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结论:大豆油体和EGF融合基因已经成功转化进红花细胞的基因组中,并实现了EGF外源蛋白在红花种子油体中的表达,为EGF蛋白的产业化生产探讨了一种新的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风膏对体外氧糖剥夺/再复氧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悬浮培养法分离纯化新生SD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第3代贴壁培养神经干细胞氧糖剥夺2 h后,复氧培养24 h造模。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风膏5%含药血清组、中风膏10%含药血清组、中风膏20%含药血清组,每组6个复孔,分1 d、3 d、5 d、7 d 4个时间点。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悬浮培养细胞均高表达巢蛋白(nestin)。在增殖试验中,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第3日,中风膏20%治疗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实验第5日、7日,中风膏5%、10%、20%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在凋亡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细胞凋亡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中风膏20%组细胞凋亡显著下降(P<0.01)。结论:中风膏含药血清对海马神经干细胞OGD/R损伤后的增殖能力有显著的修复作用,20%中风膏含药血清对干细胞损伤有治疗作用,可降低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血红蛋白200 g/L以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中心就诊手术治疗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按血红蛋白计数≥200 g/L和200 g/L分为A组和B组,完善术前检查后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效果和随访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脏停搏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手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二次开胸止血例数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以及监护室内肝肾功能异常和肺部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A组死亡3例(5.2%),23例术后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B组死亡2例(5.8%),12例术后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自动复跳例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和监护室滞留时间长,术后24小时出血量多,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评分高,肝肾功能异常例数和肺部并发症发生例数较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红蛋白200 g/L以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与其他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效果相似,但手术后恢复慢,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甲状腺素对单个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及钙瞬变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甲状腺素组(30只)。通过给予甲状腺素喂养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随后分离单个心室细胞,采用可视化动缘探测系统同步检测大鼠心肌细胞收缩和钙瞬变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甲状腺素治疗组左室收缩压(LVSP)和最大缩短和复长速率(&#177;dp/dtmax)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2)甲状腺素治疗组单个心肌细胞收缩功能指标最大收缩幅度(PTA)、最大缩短和复长速率(&#177;dL/dtmax)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钙瞬变指标fura-2荧光强度变化(△FFI)明显增强、Ca2+离子达峰值时程(TTPCa)、舒张期Ca2+减少50%时程(T50DCa)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甲状腺素可改善大鼠心脏功能并增强单个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及钙瞬变幅度,在单细胞水平上为探讨甲状腺素治疗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不同温度下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设置1次添加ALA(ALA组)、每隔3d添加ALA(C-ALA组)和对照(CK组)3个处理,分别置于5℃、15℃和25℃条件下培养,并于对数生长期测定斜生栅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1)在5℃和15℃时,斜生栅藻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表现为ALAC-ALACK,其中ALA组的μmax分别达到各自CK组的122.7%和126.8%。(2)在5℃低温时,一次添加ALA后斜生栅藻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下降幅度显著低于CK组(P0.05),放氧复合体(OEC)活性状态(Fo-k)、QA被还原能力(F_(k-J))、QB(含快还原PQ库)被还原能力(F_(j-i))和慢还原PQ库被还原的能力(F_(i-p))均显著升高(P0.05)。(3)JIP-test参数显示,ALA处理使得斜生栅藻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降低,热耗散也减少,更多的能量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研究表明,外源ALA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斜生栅藻的生长,且在5℃低温下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外源ALA使得斜生栅藻光合效率提高,QA、QB被还原的能力以及PQ库被慢还原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越低,ALA对斜生栅藻PSⅡ保护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乙醇+丙酮)(v/v=1:2)/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分离螺旋藻β-胡萝卜素,确定其体系组成为15%(乙醇+丙酮)(v/v=1∶2)和24%硫酸铵。通过单因素和Box-Behnken实验探讨β-胡萝卜素粗提液、p H、萃取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粗提液质量分数为6%、体系p H 8.0、萃取温度30℃时,萃取率可达94.55%。研究结果为β-胡萝卜素提取分离提供了新途径,双水相萃取技术在天然β-胡萝卜素提取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对水稻株高、叶夹角等重要农艺性状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鉴定水稻中受BR调控的蛋白质对揭示BR调控水稻生长发育特定生化过程的潜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以日本晴水稻(Oryza sativa L.ssp.japanica cv.Nipponbare)为研究材料,用明显影响水稻地上部生长的BR浓度处理,提取地上部膜蛋白,经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鉴定到7个受BR调控的蛋白质:光系统II稳定因子HCF136、PMRP(putative membrane related protein,gi|113565516)、ATP synthase(gi|113611230)、gi|113594641、gi|22831029、gi|47497322和gi|56784135,对这些蛋白的功能鉴定可以为阐明BR调控水稻生长发育的机理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其中功能未知的膜蛋白PMRP受BR下调,经亚细胞定位,PMRP定位在细胞质膜上,经生物信息学分析,PMRP具有磷脂酰胆碱结合位点,可能影响膜的组分进而参与水稻抗逆性调控;PMRP RNAi转基因拟南芥对冷害的抵抗能力增强,说明BR可通过调控PMRP的表达提高植物的抗冷性。  相似文献   
10.
弯曲菌是一种全球普遍关注的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由于临床治疗和养殖业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弯曲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核糖体靶位点突变、核糖体蛋白变构和细胞膜上外排系统改变是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就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