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7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1株干酪乳杆菌,通过实验研究用环丙沙星预先处理牙鲆消化道后乳杆菌的定植和演替规律。在投喂含有1.2×10^9CFU/g乳杆菌的饲料5 d后,消化道定植的乳杆菌超过106CFU/g,其后维持在10^6~10^8CFU/g动态平衡中。同时随着乳杆菌的投喂,不经环丙沙星预先处理牙鲆消化道的正常组,鱼消化道的弧菌数从10^7~8CFU/g降低到10^6CFU/g左右;而经环丙沙星预先处理牙鲆消化道的药饵组,鱼胃、小肠和盲囊的弧菌数则是先增加,然后显著下降。停喂乳杆菌7 d后,2个实验组鱼消化道的乳杆菌均从10^5~6CFU/g下降到10^4CFU/g,干酪乳杆菌正常组鱼盲囊中弧菌从10^5CFU/g回升到10^6CFU/g,胃和小肠中弧菌数量基本不变。干酪乳杆菌药饵组则有所不同:除胃中弧菌数量则基本不变外,盲囊和小肠中弧菌数量继续下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能在牙鲆消化道内定植,而用预先处理牙鲆消化道后,更有利于乳杆菌的定植;乳杆菌的投喂和定植,使牙鲆消化道中的弧菌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并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行CT和MRI检查,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结果:124例患者,经临床最终诊断为急性胰腺炎96例,28例为非急性胰腺炎,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4.38%、75.00%、92.05%、58.33%、82.26%,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5.83%、78.57%、93.88%、84.62%、91.94%,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显著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和MRI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两者对急性胰腺炎诊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但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准确度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牙鲆肠道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根据微生态学原理,从健康牙鲆的肠道固有菌群中分离乳酸菌。方法:需氧与厌氧培养法。结果:两种方法获得了不同的结果,用LBS(pH6.5)直接分离,从19株分离菌中只获得6株乳酸菌,其中1株P15为乳杆菌;而用LBS(pH5.4)和SL(pH5.4)先富集后分离得到了许多单一的乳杆菌菌落。对所分离的乳杆菌进行生化鉴定,均符合该菌的生化特征。牛津杯抑菌试验显示,乳酸菌对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乳杆菌P15在pH6.8和pH7.5生长良好,并对弧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而在pH8.0和pH8.5时该菌生长不良且无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稻草秸秆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化感作用时,偶然发现一株对蛋白核小球藻具有强烈的取食作用的鞭毛虫,能有效抑制小球藻的大量繁殖。经形态学观察,该种鞭毛虫具有2片淡黄色色素体,片状、周生;虫体呈球形、椭圆形或卵形,能变形,具2根不等长的鞭毛,从细胞顶部伸出;长鞭毛约为虫体的1.5倍,短鞭毛约为虫体的0.5倍;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吞噬能力极强,每个虫体可以吞噬3~4个小球藻,虫体大小因吞噬物的多少变化较大。初步确定这种鞭毛虫为棕鞭藻(Ochromonas sp.)。在SE、稻草以及麦粒3种培养基中的种群生长表明,这种棕鞭藻在麦粒培养基最易培养,生长速度最快。结果表明,这种棕鞭藻为混合营养类型,但以吞噬营养为主。  相似文献   
5.
利用酪蛋白培养基和脱脂乳培养基,从健康牙鲆肠道筛选出25株产蛋白酶的益生菌,占健康牙鲆肠道菌群的17.7%,并利用福林-酚试剂法测定其酶活力.结果表明,25株菌具有产蛋白酶酶活力,其中E14、F1、G7和Y2-2株产酶活力特别强,有望成为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2株乳酸菌(L1来自牙鲆肠道,L2为干酪乳杆菌)在牙鲆体表和消化道粘液的粘附及其对4种致病菌的粘附抑制情况。方法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法。结果 2种乳酸菌在牙鲆体表和消化道粘液中均有粘附性。在胃的粘附效果最好,粘附百分率分别是48.18%和63.0%,L2在牙鲆体表、盲囊和肠的粘附能力强于L1。L1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在各部位均无粘附抑制作用,对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粘附抑制作用最强.使其在牙鲆消化道粘液的粘附百分率下降了19.01%,其余依次为非01型霍乱弧菌(V.cholerae non-Оl strai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别降低了5.22%、3.22%;L2对非Оl型霍乱弧菌粘附抑制效果最强,使其粘附百分率降低了22.31%。使荧光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分别下降了17.50%、12.69%、5.15%。结论 对4种常见致病菌的粘附抑制在消化道粘液中好于体表。  相似文献   
7.
淡水小球藻清除Cu2+、Cd2+、Zn2+污染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接种密度(n/mL-1)为498 ×104的淡水小球藻对含Cu2+、Cd2+、Zn2+的水体分别处理,观察了藻细胞对上述3种离子的清除能力,并用金鱼存活检测了结果.结果表明(1)淡水小球藻对不同密度的Cu2+、Cd2+、Zn2+都有清除能力,Cu2+的密度在0.094~0.484 mol/L时,清除率为61%~84.5%;Cd2+的密度在0.053~0.32mol/L时,清除率为45.90%~78.20%;Zn2+的密度在0.077~0.466 mol/L时,清除率为61.80%~84.80%.(2)淡水小球藻Cu2+、Cd2+和Zn2+良好工作浓度分别为0.094~0.484 mol/L、0.053~0.32 mol/L和0.077~0.466mol/L.其中,Zn2+的清除能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