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以山东地区6处考古遗址出土的18例古代居民的骨化甲状软骨为研究材料,结合现代医学和法医学的研究,通过对甲状软骨骨化情况的观察分析以及部分数据测量,发现古代居民中骨化甲状软骨多保存骨板下缘、下结节以及上下角,而且骨化甲状软骨对古代居民性别和年龄的判断有一定指示作用。甲状软骨在骨化程度、进展速度以及骨化机制上存在性别差异,古代居民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保存骨化甲状软骨,且男性多见保存联合部中下段,女性并无个体保存联合部。另外在本文的骨化甲状软骨的两项测量数据上,男性明显大于女性。甲状软骨的骨化个体间差异很大,单独使用甲状软骨骨化规律进行年龄判断并不可取,但可作为一种参考依据来辅助判断。值得注意的是,保存有骨化甲状软骨且年龄明确的古代居民皆大于30岁。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颗粒是由蛛网膜绒毛成组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时会在颅骨内板上形成局限性压迹,当颗粒较大时会造成颅内局部骨质吸收,形成溶蚀状小坑。在以往的病理观察中,蛛网膜颗粒压迹多不作为观察统计对象,然其溶蚀状的形态却容易被误认为是某些病理性改变。本文通过对济南大辛庄、刘家庄、曲阜奥体中心等六个遗址出土的114例人骨标本的观察发现:1)蛛网膜颗粒压迹从古至今均表现出较高的发生率且两性间不存在明显差异。2)蛛网膜颗粒压迹的最大径平均值大致在1-6mm之间,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现象。3)蛛网膜颗粒压迹的出现位置最常见于顶骨和额骨,枕骨部位相对少见,但不同年龄组间的出现位置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此外,蛛网膜颗粒在颅内形成的溶蚀状小坑易与一些以骨质侵蚀为特征的疾病相混淆,如颅内感染、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嗜酸性肉芽肿、脑膜瘤等,需注意对其特征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