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蕉枯萎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 4 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4)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严重威胁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寻求一种经济有效且环保的防治措施,以韭菜化感物质的衍生物草莓酸(strawberry acid,SA)为材料,通过平板和盆栽实验,研究了SA对Foc4的菌丝生长、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SA浓度的增加,Foc4的菌落生长直径显著减小,第5天时菌落直径在SA浓度为300、450 μL·L-1时比150 μL·L-1分别减小了49.15%、70.89%; 液体培养条件下SA浓度为600 μL·L-1时Foc4的分生孢子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相差 470 多倍); pH为5时SA对Foc4的抑制效果显著比pH为7和9时好。(2)随实验处理时间的延长,添加 SA后香蕉幼苗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3)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在SA为600 μL·L-1时均为最高; Foc4数量随SA浓度升高而降低,在1 200 μL·L-1时显著降低。(4)各土壤酶在浓度(300~600 μL·L-1)SA处理时活性较高; 1 200 μL·L-1时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较对照分别降低了41.88%、54.82%。(5)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微生物总量与细菌、真菌数量极显著正相关; 土壤真菌与放线菌显著负相关; 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与蔗糖酶、多酚氧化酶显著正相关; 蔗糖酶与脲酶、过氧化氢酶与多酚氧化酶均显著正相关。综上认为,添加SA浓度为600 μL·L-1能较好地抑制Foc4的菌丝生长且能提高其抑制率,病情指数明显降低,有利于改善香蕉的生长环境。该研究结果为有效利用SA防治香蕉枯萎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叶绿体微卫星研究鄂报春谱系遗传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作为一种广泛栽培的园艺植物,其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还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叶绿体微卫星分析了17个鄂报春野生居群(共278个个体),共发现4个多态性位点(16个等位基因),得到14个单倍型。结果表明鄂报春具有很高的总基因多样性(HT=0.971)和极低的居群内基因多样性(HS=0.028);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98%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这些结果说明早期的生境片断化及有限的种子传播能力是造成当前遗传结构的重要原因。Nst值显著大于Gst值,表明关系相近的单倍型会出现在相同的地区内,同时最小生成树(MST)的分析结果证实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在最小生成树的两个组中推断出一些古老单倍型,并推测在冰期时湖北和我国的西南地区可能是该物种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3.
解析小麦抗倒伏遗传机制,发掘抗倒伏位点,选育抗倒伏品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周8425B是我国黄淮麦区重要的小麦骨干亲本,农艺性状优良,其衍生品种具有较好的抗倒伏特性.本研究对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等62份材料的8个抗倒伏相关性状进行评价,并结合50K SNP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相似文献   
4.
颜海飞  王凤英  郝刚 《广西植物》2009,29(6):751-757
现存物种的分布格局、遗传结构是当前因素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过度开发、全球变暖等当前因素造成的生境片段化是目前许多报春花属植物濒危的一大原因。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报春花属内的保育遗传学研究进展,期望以此为更好地保护报春花属植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应用亲缘地理学研究方法可以弥补古生物学难以研究报春花植物历史成因的不足,因此也总结该方法在报春花属内的研究进展,并初步整理不同地区间的报春花属植物的分化式样,同时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为为研究报春花属植物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 Hance)亲缘地理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获得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 Hance)的种内亲缘地理学信息,对叶绿体基因组上非编码区trnL-trnF的序列变异进行了分析.获得的20个单倍型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结构.对这些单倍型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得到了三个主要分支:东部分支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部、湖南、湖北、四川和云南;四川分支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分支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东部分支分布面积较后两个分支大,并且在东部分支中可以发现一定的演化关系.结合古气候学和地质学信息,推测东部分支中现存的单倍型由冰期时气候变冷导致鄂报春快速迁移而形成,云南、四川分支中的单倍型可能是在各自的避难所中得以保存.同时本文也简要地探讨了鄂报春几个亚种之间的分类学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酶制剂市场的快速发展,主流的酶制剂液态发酵方式所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尝试采用固态酶制剂发酵方式代替主流的液态发酵,但是由于固态发酵自身的缺陷,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随着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gas double dynamic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GDSSF)技术的提出,因其新颖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发酵方式,发酵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就当下酶制剂发酵现状及研究进展做出论述,并对未来酶制剂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天敌资源,在果蔬生产过程中开展害虫的生物防治,是构建果蔬害虫绿色防控体系的重要一环。本研究探讨了黄玛草蛉Mallada basalis Walker对草莓蚜虫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黄玛草蛉和吡虫啉在草莓蚜虫防治中的差异和特点,以及它们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黄玛草蛉和吡虫啉均可以有效地控制蚜虫的种群,其中10%吡虫啉悬浮剂处理具有很好的速效性,施药1 d后,防治效果就高达95.89%,但随着时间推延其防治效果逐渐降低。而黄玛草蛉对蚜虫的控制则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但其防治效果随着时间推延逐渐提高,防治后21 d,按照益害比1∶60投放黄玛草蛉处理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9.27%。使用黄玛草蛉和吡虫啉防治蚜虫后,均可以提高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且在防治后21 d后,按照益害比1∶60投放黄玛草蛉处理的多个光合特性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另外,不同防治处理均可以显著提升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其中按照益害比1∶60投放黄玛草蛉处理的品质最优。综上所述,黄玛草蛉对草莓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可以提高草莓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改善草莓品质,为今后利用天敌开展草莓蚜虫的绿色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蛋白酶在胚胎发育、免疫防御、损伤修复、血管新生及肿瘤转移等相关细胞迁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蛋白酶影响肿瘤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研究渐成热点,但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增生、迁移、侵袭、异位定植等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对相关蛋白酶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愈显重要.本文从蛋白酶的正常生理功能入手,综述肿瘤细胞迁移中相关蛋白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靶向肿瘤浸润和迁移过程的蛋白酶抑制剂类新药筛选和研发提供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已成为近5年来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即通过使用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该技术在动物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所采用的标准片段是线粒体COI基因中约650 bp长的一段.然而在植物中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尚处于对所提议的各片段比较和评价阶段,还未获得一致的标准片段.由于植物中线粒体基因组进化速率较慢,因此条形码片段主要在叶绿体基因组上进行选择,被提议的编码基因片段主要有rpoB,rpoCI,matK,rbcL,UPA,非编码区片段有tmH-psbA,atpF-atpH,psbK-psbI,此外还有核基因ITS.已有的研究表明以上任何一个单片段都不足以区分所有植物物种,因而不同的研究组相继提出了不同的片段组合方案,目前被广泛讨论的组合主要有5种.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序列的优点、标准、工作流程、分析方法和存在的争议,重点论述了植物条形码研究中被提议的各序列片段和组合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类胡萝卜素衍生挥发物对提升番茄风味至关重要。为筛选调控类胡萝卜素衍生挥发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以90个番茄自交系中香气寡淡的TI4001和香气浓郁的CI1005为材料,分析了番茄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SlCCDs)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期果实中的表达量,果实不同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及其衍生挥发物的含量。发现在7个SlCCDs基因中,SlCCD1A和SlCCD1B基因在番茄果实中表达量最高,且随着果实发育成熟表达量显著升高。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及其衍生挥发物含量也显著升高。SlCCD1A和SlCCD1B基因表达量与类胡萝卜素及其衍生挥发物含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推测SlCCD1A和SlCCD1B基因是裂解类胡萝卜素合成挥发物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