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采用不同方法构建大鼠慢性皮肤溃疡模型,通过多种指标比较评价不同模型的差异和各自特征。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4组,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的开放性创面基础上施加不同因素,分别为:皮肤缺损组(皮损组)、皮肤缺损+激素干扰组(皮损+激素组)、皮肤缺损+激素干扰+菌感染组(皮损+激素+菌组)、皮肤缺损+异物组(皮损+异物组);实验期间测量大鼠的体重,观察其活动状态及创面愈合情况,第14天取材,进行溃疡组织局部病理形态学观察,并检测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血液白细胞水平、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Hyp)、总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造模后皮损组大鼠创面愈合较快,皮损+激素组的“难愈”现象维持时间相对较短,皮损+异物组前期新生肉芽颜色灰白,但后期肉芽生长速度较快,而皮损+激素+菌组创面出现黄脓、肉芽组织生长速度较慢的特征;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皮损+激素+菌组、皮损+异物组的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与皮损组比较,其他3个模型组表现出脾指数增加、白细胞水平增加、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且皮损+激素+菌组的总蛋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