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黑龙江省一株红小豆锈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明确发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小豆田中的锈病病原物的分类地位。【方法】从大庆市采集红小豆锈病标样,采用单孢子堆分离法获得一株红小豆锈病菌纯培养物ZXL01。采用观测夏孢子芽孔数目、位置和冬孢子壁厚度等形态学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ZXL01夏孢子发芽孔多为2个,位于孢子赤道部位较远之处,冬孢子壁厚度为2.9μm-3.3μm。在基于r 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ZXL01菌株与两株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的参比菌株(Gen Bank登录号:AB115718和AB115731)在自举值99%相聚一群。用豇豆单胞锈菌的特异性引物UV-ITSF/R进行检测,ZXL01菌株可扩增出500 bp左右的特征片段。【结论】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小豆锈病病原菌ZXL01菌株为豇豆单胞锈菌,ZXL01菌株的Gen Bank登录号是KM461700。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基牙牙周指数及牙菌斑细菌相对分布的动态变化,以深入了解RPDs 对口腔微生态系影响的机理及特点。方法 在预先规定的7 个观察期,按照文献检测基牙菌斑指数(PLI) 、龈炎指数(GI) 及牙龈出血指数(GBI) ;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检查法,检测基牙龈下菌斑细菌相对分布变化。结果 ①患者戴用RPDs 后短期内基牙PLI、GI、GBI均明显升高(P< 0.01) ,且在前6 个月内逐渐升高,6 个月之后则有所降低并趋于平稳;②戴用RPDs后牙菌斑细菌中球菌比例减小,而梭杆菌和螺旋体的比例升高。结论:戴用RPDs 会引起基牙PLI、GI、GBI升高及牙菌斑细菌中致病细菌如螺旋体、梭状杆菌比例增加。这对认识RPDs 对口腔微生态系影响的机制及临床防治RPDs 所致口腔病变具有有效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豆疫霉菌一个DNA指纹分析重复序列探针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豆疫霉菌指纹分析的建立和黑龙江与新疆大豆疫霉菌群体的群体遗传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的中度重复序列,并对黑龙江和新疆大豆疫霉菌进行DNA指纹分析。【结果】分析得到一个中度重复序列,定名为PS1227。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PS1227在大豆疫霉菌基因组中约有34条可辨的介于1.5-23kb之间的杂交条带,其中21个杂交条带在49个供试菌系中表现多态性。单游动孢子分析表明PS1227指纹特征在病菌无性生殖阶段表现稳定。利用PS1227标记,本实验发现采自黑龙江HP4002、SY6和GJ0105菌系分别与新疆的DW303、71228和71222菌系具有完全相同的指纹特征。【结论】获得一个可用于大豆疫霉菌流行学和群体生物学研究的指纹分析序列PS1227,在分子水平证实了新疆大豆疫霉菌可能由黑龙江传入。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小豆VaDREB1A在抗锈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分别从小豆基因组DNA及cDNA中克隆了该基因,测序结果表明VaDREB1A无内含子,全长660 bp编码219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AP2结构域,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VaDREB1A属于DREB/CBF亚家族A1亚类。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发现,VaDREB1A启动子包含乙烯、水杨酸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响应元件。对该基因响应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侵染的表达分析发现,与不接种对照相比,VaDREB1A在抗病品种中于接种后24 h和120 h显著下调,而在感病品种中于接种后120 h和192 h显著上调。在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诱导小豆抗锈病过程中,VaDREB1A的表达与其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相似,分别于ACC处理并接种后24 h和192 h显著下调。上述结果说明VaDREB1A可能参与小豆对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芪多糖对患有口腔溃疡大鼠(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根据溃疡面的直径计算愈合率及HE染色观察溃疡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EGF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实验结果显示治疗20 d后,黄芪多糖组大鼠溃疡面积减小,愈合率为87.5%~1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CD4+T细胞数减少、CD8+T细胞数升高,CD4+/CD8+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组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数升高、CD8+T细胞数降低,CD4+/CD8+比值回升(P<0.05)。EGF水平在造模后出现明显下降,黄芪多糖灌胃治疗后有升高。提示黄芪多糖能够提高RAU实验性大鼠EGF的水平和改善T细胞亚群的失衡状态,具有明显地促进口腔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的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探寻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的多样性。【方法】采集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东乡族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唾液各5例,分别记作DP(东乡牙周)和DH(东乡健康),提取细菌总DNA,构建16S r RNA基因克隆文库,测序后利用MOTHUR、MEGA 4.0、Clustal X 3.0等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样本共检测出115个OTUs(DP 60,DH 75),归属于6个门,27个属。TM7是DP组特有的优势菌门。仅在DP组中检测到的优势菌属是梭菌属(Fusobacterium)、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和TM7_genera。【结论】发现牙周炎患者与健康人口腔唾液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M7、梭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在牙周病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参皂苷Rg1 (GS Rg1) 是人参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GS Rg1有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形成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而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 hPDL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干细胞特性.但目前关于GS Rg1能否促进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证明,1×10-5 mol/L GS Rg1作用于hPDLSCs后,能明显促进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MTT检测细胞增殖显示,培养液中加入了GS Rg1实验组在第2,3,4,5 d增殖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GS Rg1成分促进了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 检测ALP表达量,RUNX2,Collagen I,OPN,OCN表达水平,加药实验组表达水平均高于未加药对照组,它们的表达量的增高提示成骨分化的增强. 牙周膜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结合的电镜图片及其支架植入小鼠体内后的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含有GS Rg1成分的细胞支架能促进形成更多的骨样组织.因此,GS Rg1能促进hPDLSCs体内体外的增殖及骨向分化,并在替代传统生长因子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方面有较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RPDs患者唾液流率,pH及变链菌数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RPDs患者唾液流量、酸碱平衡及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以深入探讨RPDs对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及特点。方法:收集患者5分钟非刺激性全唾液于干燥清洁瓶内,计算单位时间内唾液分泌总量(流率mL/min),并用精密pH试纸测定唾液pH值;根据文献采用塑料条法测定唾液中变链菌数。结果:①患者戴用RPDs后,唾液流率有所减低,唾液pH值有所升高,但随着戴用时间延长,它们又逐渐恢复正常;②患者戴用RPDs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增加。结论:戴用RPDs可导致患者唾液分泌减少,酸碱平衡破坏及致龋微生物变形链球菌数量增加。这对深入认识RPDs对口腔微生态影响的机理及临床防治RPDs对口腔健康的破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