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样线法进行马麝粪堆密度的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永生  蔡桂全 《兽类学报》1992,12(4):302-305,293
要想精确地调查林栖有蹄类的种群数密度是极端困难的。有时,即使想得到一个相对密度的指数也并不容易。Neff(1968)在J.Wildl.Manage.中指出,由于粪堆的不移动性,在精心设计取样步骤出。一般后,统计粪堆数则可以间接地达到统计动物数量的目的。王会志等(1988)在兽类学报第4期中亦指出。一般在测定密度时,首先需要测定或假设一些辅助性的数值以便于进行合理的计算。然而,如果只假定粪堆数与栖居在这一地区中的动物数为正相关,离开那些辅助性的数值依然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密度的粗略指数。  相似文献   
2.
Harr.  RB 蔡桂全 《兽类学报》1996,16(2):113-118
作者于1990~1992年在青海省中部未受保护的野牛沟地区进行以有蹄类物种为重点的野生动物考察。考察结果表明: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和岩羊的数量都超过1000只,藏野驴约800只,盘羊近250只,白唇鹿未估计数量。对其他10种兽类也进行了考察。尽管有法律保护野生动物,但偷猎行为并没有得到控制。因此,必须尽快建立野牛沟自然保护区或野生动物管理区。  相似文献   
3.
4.
高原兔(LEPUS OIOSTOLUS)亚种补充研究—包括两个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兔(Lepus oiostolus)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整个分布区大约在东经78.5°-103.3° 北纬27.7°-39.0°之间。 高耀亭、冯祚建于1964年曾将高原兔分为5个亚种:Lepus oiostolus oiostolus、L.o.sechuenensis、L.o.grahami、L.o.przewalskii和L.o.comus。 近几年作者在青海、西藏的动物考察中,又积累了标本180余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高原兔的种下分类作了进一步研究。本文描述了2个新亚种。对L.O.prze-  相似文献   
5.
毛丝鼠(Chinchilla laniger)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国外饲养已有50多年的历史。我国于1973年首次引进。1980年底,青海省畜产进出口公司也开始引种饲养。为了了解毛丝鼠能否在高海拔地区饲养,我们于1981年7-8月,在青海省多巴毛丝鼠饲养场,对其生长和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形态发育 毛丝鼠的形态发育和许多小哺乳动物不同,初生鼠全身有被毛,睁眼,耳壳接近颅部,有门齿。第2天,耳壳已直立。第10天,幼鼠形态和成鼠大致相同。30天左右断乳。 行为发育 初生鼠通常在巢箱里生活,很少外出活动。第1天在天平称量时,幼鼠能从称盘上爬出。第3天已具攀登能力。第10天,幼鼠开始取食少量颗粒饲料和燕麦草,但这时期还是靠母鼠抚养。发育较快的幼鼠,30天能独立生活。实验期间,未见幼鼠有殴斗等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鼢鼠(Myospalax fontalierii Milne-Edwsrds)俗称瞎老鼠,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危害农业较为严重的啮齿动物之一。就山西省而言,因其危害造成农业的损失是很可观的。目前,对鼢鼠的数量分布研究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进行鼠害区划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更具有生态学理论意义。为此,我们于1963年6—9月在滹沱河上游地区开展了鼢鼠数量分布的调查研究(图1)。由于此项工作为初次探索,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希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7.
诺木洪荒漠垦植后农田鼠类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有关生荒地开垦后,农耕地鼠类的变化,晚近有些报道(平岩等,1959;Hirth,1959:Pearson,1959;钱燕文、张洁等,1965;1968;1968),但这些工作的地区与我们的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其规律亦有不同。1975年7月,我们在诺木洪荒漠的生荒地和农耕地进行了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喜马拉雅旱獭的能量代谢初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是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种,目前还未见有关生理学研究资料。我们于1982年12月1-10日,对5只喜马拉雅旱獭作了能量代谢的初步测定,现报道如下。 喜马拉雅旱獭捕自青海省海晏县热水滩地区,11月初送到我所饲养房喂养。12月份,饲养室气温为5-15℃,旱獭仍进食未冬眠。试验时,室温控制在10-13℃。用半导体点温计测肛温,由心电图计算心率。能量代谢试验通过改装的口鼻罩收集连续5分钟呼出气体,用煤气流量计测呼出气体量,用英国的Corning165型pH/Blood gas分析仪测定呼出气中CO2与O2含量,计算出O2耗量与CO2产生量,进而推算出呼吸商,产热量及基础代谢量。又用密闭式呼吸室法测得呼吸商与其口鼻罩法测得的结果讲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高寒草甸灭鼠后鼠兔和鼢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灭鼠后残鼠种群的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使防治工作更有效,1976—1980年,我们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调查了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种群恢复过程,发现灭鼠后残鼠数量按逻辑斯蒂曲线增长。 残鼠数量恢复时间t与种群返回时间t_r呈正比。灭鼠后数量恢复时间可按下式估计: 每年杀灭种群一定比例,残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如下; 每年杀灭一定数量,残鼠数量恢复的模型如下: 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残鼠种群恢复速度不同。根据上述数学模型估计,高原鼠兔数量恢复较快,丽中华鼢鼠较慢,因此,其最适灭鼠率也不相同。若每年杀灭一次,对于高原鼠兔,杀灭率必须在80%以上,对于中华鼢鼠,必须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rica)是青海牧区的害鼠之一,分布在开阔的草甸草原地区。笔者于1974年6—7月,在青海省天峻县快尔玛和阳康地区,收集了该鼠的一些生态资料,现整理如下。 一、一般概况 快尔玛和阳康公社海拔3400—4200米。气候干燥寒冷,年均温1.45%℃。 植被类型有小蒿草草甸草原,紫花针茅、苔草草甸草原,紫花针茅、羊茅干草原,山柳、金腊梅灌丛和河曼滩的黑刺灌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