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野战特定条件下,使用野战微创介入方舱,现场对脾脏创伤实施快速微创介入栓塞救治的可行性及效果,形成介入方舱内对脾脏进行快速介入栓塞救治的流程。方法:野战条件下,展开野战介入方舱,在血管造影机下对大动物(狗)脾动脉进行血管内穿刺造模,建立脾动脉损伤模型,按照方舱内快速微创介入救治的流程,对脾动脉受损伤的动物(狗)实施腹部内受损脾动脉的栓塞止血术式。结果:按照设定的预案,对脾损伤的模型动物实施早期介入栓塞脾动脉止血治疗,全部实验动物2周存活率为100%。结论:野战条件下,考虑到转运风险时或者伤情十分紧急时,靠近事发现场展开野战微创介入方舱,对腹部脾脏损伤开展紧急介入栓塞止血救治,不仅可为病人后续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大幅降低一线伤死率,而且脾脏的保全也提高伤员愈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刘艳华  牛莹莹  周绍春  张子栋  梁卓  杨娇  鞠丹 《生态学报》2021,41(17):6913-6923
在动物生境研究中,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是生境研究的焦点。开展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境评价,有利于深入了解动物对移动和卧息生境条件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栖息地保护计划。以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主要猎物物种之一-狍(Capreolus pygargus)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9年冬季积雪覆盖期在老爷岭南部通过随机布设28个大样方和84条用于足迹链跟踪的样线收集狍的移动点和卧息点信息,再结合近年来收集的东北虎出现点,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狍移动、卧息生境选择及评价研究。移动生境选择研究表明,狍在移动的过程中偏好选择坡度小、距农田距离>500 m、远离道路、居民点和低海拔或较高海拔的区域;移动生境评价分析表明,移动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为1318.16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51.28%,当加入虎活动点影响因子后,狍移动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为901.52 km2,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减少了31.61%。狍卧息生境选择研究表明,水源、农田、道路和雪深是影响狍卧息的关键因素,其中雪深对狍卧息生境选择的贡献率达到70.13%;卧息生境评价表明,卧息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为1243.77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8.39%,当加入虎出现点因子后,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减少了61.00%,仅为485.02 km2。研究认为,虎的出现对狍移动和卧息生境选择均产生影响,虎的活动及捕食行为可能会减少狍的活动范围和频次,狍远离虎活动区域卧息休息,压缩了狍适宜卧息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新型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明胶海绵栓塞治疗肾血管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在新型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构建3例动物肾腹(背)干动脉损伤模型、3例肾段动脉损伤模型,先用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对损伤血管进行栓塞治疗,若未能止血,改用2mm×2mm×2mm颗粒栓塞,观察栓塞后15分钟、1月后的肾动脉造影,栓塞后1月的组织病理表现。结果:3例肾段动脉和1例肾腹干动脉使用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一次栓塞成功;1例肾腹干动脉和1例肾背干动脉用1mm×1mm×1mm颗粒栓塞未能完全止血,改用2mm×2mm×2mm颗粒栓塞成功。6例动物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全部存活,一个月后造影复查见栓塞动脉来再通,但其余分支动脉血供得到保留。大体标本观栓塞侧肾明显缩小,来见脓腔和脓性分泌物,病理切片示栓塞后局部肾组织有不同范围缺血性梗死。结论:野战方舱中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出血效果明确,对于一般肾血管损伤定位准确,止血迅速、彻底,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4.
微型移动导管手术室的民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型移动导管手术室是为适应野战条件下心血管急重伤病的快速诊治而研制的新型医疗设备。本文主要研究探讨该微型移动导管手术室的民用模式,包括针对STEMI病人的人机一体化反送救治模式,突发事件中伤员的现场救治模式,重要活动的卫生安全保障模式以及对三线以下城市乡镇的医疗巡诊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模拟野战条件下在自主创新研制介入方舱内行,临时起搏实验的可行性和时效性。方法:对5例正常狗在微创介入方舱内使用普通电极导管进行急诊心脏临时起搏模拟操作,观察该过程的时间,和操作效果,以及舱内人员的配合。结果:应用普通电极导管急诊心脏超速起搏5例全部成功,股静脉穿刺,无穿刺部位血肿、感染,血栓栓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时间在10分钟以内。结论:依托微创介入方舱,在野外恶劣条件下进行临时起搏的急救过程安全,实用,快捷。可用于战时以及非战争卫勤急救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07例患者,男性50例,平均年龄65.0±11.9岁,术前通过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术后平均随访3.9年,观察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按术后是否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和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脏超声结果的变化、心室起搏比例、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26例(24.3%),其中房颤17例(15.9%),房扑2例(1.9%),房速7例(6.5%);无房性心律失常组81例。与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40)、二尖瓣返流程度较重(P=0.032)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P=0.001),心室起搏百分比(VP%)显著升高(P=0.017)。心尖部起搏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隔部起搏(33.3%vs 16.9%,P<0.05),双腔起搏组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腔起搏器组(18.7%vs 37.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比例的心室起搏(P=0.006)、VVI(R)起搏模式(P=0.014)及右心室起搏电极导线植于心尖部(P=0.024)显著相关。结论:起搏模式、心室起搏百分比、起搏部位是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心肌肥厚是心肌细胞受到多种因素刺激后所产生的失代偿性反应,最终可演变为心力衰竭,甚至诱发猝死。鉴于其复杂的病理过程,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既有研究已明确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Ca~(2+)介导的信号通路、蛋白激酶信号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和MicroRNAs信号通路在调控心肌肥厚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相关信号通路在心肌肥厚发生、进展及预后中所起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微型移动导管手术室是为适应野战条件下心血管急重伤病的快速诊治而研制的新型医疗设备。本文主要研究探讨该微型移动导管手术室的民用模式,包括针对STEMI病人的人机一体化反送救治模式,突发事件中伤员的现场救治模式,重要活动的卫生安全保障模式以及对三线以下城市乡镇的医疗巡诊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模拟野战条件下在自主创新研制介入方舱内行临时起搏实验的可行性和时效性。方法:对5例正常狗在微创介入方舱内使用普通电极导管进行急诊心脏临时起搏模拟操作,观察该过程的时间,和操作效果,以及舱内人员的配合。结果:应用普通电极导管急诊心脏超速起搏5例全部成功,股静脉穿刺,无穿刺部位血肿、感染,血栓栓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时间在10分钟以内。结论:依托微创介入方舱,在野外恶劣条件下进行临时起搏的急救过程安全,实用,快捷。可用于战时以及非战争卫勤急救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的临床常见疾病,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手段涵盖常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手术治疗及不断发展的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且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针对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方向,提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