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牙周微生态与龈沟液pH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和分析健康和病变牙周部位的龈沟液pH差别。方法:牙周炎、牙龈炎和牙周健康者各10例,用pH55-90试纸测定龈沟pH,分析与牙周袋(龈沟)深度和龈下厌氧菌丛的关系。结果:牙周炎组龈沟液pH普遍较牙龈炎组和牙周健康组高,其pH均数和标准差为810±057,牙龈炎组为719±045,牙周健康组为715±053,组间有非常显著意义差别(P<001),其龈沟液pH与牙周袋深度、龈下菌斑厌氧菌总数呈正相关(P<005);而牙龈炎组pH与健康组无显著意义差别(P>005)。结论:龈沟液pH是反映局部牙周微生态状况的一较好的客观参数,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核梭杆菌与其它口腔细菌共聚及共聚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梭杆菌与其它口腔细菌共聚模式及共聚抑制的方法。方法:通过目测、比色和电镜进行观察。结果:证实细菌共聚具特异性。核梭杆菌能与牙龈卟啉菌、血链球菌和变链球菌发生共聚,可形成共聚桥,证实核梭杆菌是早、晚期定植菌的的粘接桥。经热处理后,核梭杆菌丧失共聚能力,而后三菌均保持原有的共聚能力。乳糖和L-鼠李糖对它们有解聚作用。结论:牙菌斑中存在细菌共聚,经过一定处理后共聚可解除。本研究为生态防治牙周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