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1篇
  1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番茄五个品种的核型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番茄五个不同品种(武昌大红、加拿大、佛特、荷兰五号、青北早)的核型。1.番茄的核型公式如下: (1) 武昌大红。2n=24=2M+8m+12sm+2st (2) 加拿大。2n=24=4M+8m+12sm (3) 佛特。2n=24=2M+8m+10sm+4st (4) 荷兰五号2n=24=2M+14m+8sm (5) 青北早2n=24=4M+8m+12sm 2、五个品种中都具有一对随体染色体,但位于那一对染色体上也有相同和相异。“武昌大红”与“佛特”的随体在第9对上。“加拿大”在第7对上。“荷兰五号”及“青北早”位于第4对染色体上,并发现“武昌大红”、“加拿大”品种的随体,在同一品种也出现随体大小的差异。3、在各个品种中,染色体的全长、相对长度、臂比都存在着一些差异。4、对于番茄染色体的随体的大小及其在染色体对数的位置,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核形与番茄起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葛根,别名粉葛、野葛、甘葛、鹿藿、鸡齐、黄斤、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等,是豆科野生植物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肥大块根。一、原植物的形态、生境与分布葛是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藤长可达10多米,块根粗大、肥厚。葛茎坚韧、富含纤维,有棕褐色长硬毛。叶互生,小叶3片,菱片卵形至阔卵形,具棕色毛。秋季,叶腋开紫红色  相似文献   
3.
王大伟  国庆喜 《生态学报》2018,38(23):8400-8407
对森林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林分中大径级个体直接影响周围林分的空间格局,当大径级个体成为倒木或枯立木时会造成较大林隙,这也将导致周围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利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10.4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统计了样地内乔木树种组成,分析计算样地内树木个体间的分布规律,探究大径级个体对周围邻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乔木24种,共计7412株(去除分株),隶属于11科18属,林分中大径级个体周围存在由小径级树木聚集生长形成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随着邻木径级的变化而变化,2级邻木(5.0≤DBH10.0 cm)主要在距离大径级个体3—7m范围内形成环形结构,3级邻木(10.0≤DBH30.0 cm)主要在距离大径级个体3—6 m范围内形成环形结构,而1级邻木(1.0≤DBH5.0 cm)与4级邻木(30.0≤DBH50.0 cm)并未形成环形结构,经分析环形结构的产生与林分内个体间的竞争存在密切关系,并且该结构与林隙斑块动态理论间存在内在联系,该结构是森林动态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会伴随林木的生长产生或消失。另外研究表明大径级个体胸径的变化对邻木的环形结构分布范围也有一定影响,当大径级个体胸径增加时邻木的聚集范围有收缩的趋势。本次实验采用单次获取的林木数据,对于环形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4.
景观破碎化对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动态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完达山东部地区的现实景观为背景,采用空间直观种群模型LAPS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虚拟实验"途径,模拟了在10个不同破碎化程度的景观情景中东北虎的主要猎物于1992-2011年间的种群动态,评价了完达山东部地区当前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对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LAPS模型准确刻画了研究区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趋势,2002年模拟的东北虎主要猎物的种群数量和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马鹿、野猪和狍子的P值分别为0.8651、0.9534和0.2836;不同生境类型的种群密度数据与实测值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其中阔叶林生境中的马鹿、野猪和狍子的P值分别为0.8521、0.9447和0.3152;在灌丛生境中的马鹿、野猪和狍子的P值分别为0.8846、0.9576和0.2415。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的格局指标变化趋势表明由于农田扩张导致10个景观情景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加,景观水平的破碎化程度低于斑块类型水平。方差分析显示10个景观情景中的种群数量没有显著差异,马鹿、野猪和狍子的P值分别为0.8516、0.2624和0.7636,说明研究区当前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对种群动态影响并不显著。完达山东部地区存在盗猎等人为干扰,导致了东北虎主要猎物的数量远低于环境容纳量,景观破碎化虽然在局部地区较为严重,但完达山东部地区整体上景观破碎化并不强烈,该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效应尚未显现。认为控制盗猎等人为干扰是增加该地区东北虎主要猎物的数量、实现东北虎种群恢复所应优先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蒙古栎、白桦根系分解及养分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贝贝  国庆喜 《生态学报》2013,33(8):2416-2424
采用埋袋法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两个树种粗根(>10 mm)、中粗根(5—10 mm)、中根(2—5 mm)和细根(<2 mm)的分解速率和养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系的重量保持率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可用Olson指数衰减模型来拟合,即:Xt/X0=e-kt(t为分解时间,X0为根系初始干重,Xt为分解t时间的残留干重,k为年分解系数),通过拟合计算出年分解系数k。在本研究中,蒙古栎粗根、中粗根、中根、细根的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2928、0.2562、0.2928、0.3660;白桦依次分别为:0.2196、0.3294、0.3660、0.4392,基本呈现随直径增加分解速率减小的趋势。根系分解过程中,两树种各径级均是N浓度增加,可溶性糖浓度减小。在根系分解的不同时期两树种各径级N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释放或富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溶性糖却一直处于释放状态。分解1a时间,蒙古栎各径级根系表现为释放N元素;白桦表现为细根和中根释放N元素,中粗根和粗根富集N元素。蒙古栎、白桦细根和中根可溶性糖的释放率达90%以上,中粗根和粗根的释放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 TRPV1)在心肌缺血激活后可传导心绞痛信号和释放P物质(substance P, SP).SP是速激肽家族成员之一,主要通过结合并激活神经激肽1 (neurokinin 1,NK1)受体发挥作用. TRPV1和SP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对心功能的恢复和重塑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对心肌梗死后凋亡的作用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用TRPV1基因敲除(TRPV1-/- )小鼠和野生型(wide type, WT)小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外源性给予SP和NK1受体拮抗剂RP67580,用TTC染色法观察梗死的面积,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caspase-3、Bcl-2、Bax、p53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心肌梗死24 h后,TRPV1-/-小鼠比WT小鼠梗死面积更大,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更高,Bcl-2/Bax和p53蛋白表达更低. SP预处理可以明显缩小TRPV1-/-小鼠梗死面积,降低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和升高Bcl-2/Bax比值,而在WT小鼠中改善不明显.外源性给予RP67580,阻断SP与NK1受体结合后,与相应对照组相比,WT小鼠梗死面积和凋亡指数更大,caspase-3蛋白表达更高,Bcl-2/Bax比值更低;TRPV1-/-小鼠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凋亡指数和caspase-3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降低.研究结果表明,SP可能介导了TRPV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凋亡中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5月)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31.90hm^2,雌鸟为8.67hm^2。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15.45hm^2(6月)和17.33hm^2(7月)。繁殖季节相邻两个繁殖对的活动区有重叠。血雉繁殖季节喜欢在北坡和东坡活动,这种选择与食物的分布有关。倒木在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中占有一定地位。用多元总体假设检验、单变量F检验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实验样方与对照样方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期喜选择山脊附近下层空间较为斤阔的灌木林或林间空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黄颡鱼的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体侧色斑、背鳍前部形态、吻长及尾柄长的差异, Ng和Kottelat(2007)将分布于中国的黄颡鱼群体划为两个物种: 北方群体为Pseudobagrus sinensis, 南方群体为P. fulvidraco。本研究通过对70个黄颡鱼标本相关形态特征的测量及对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 探讨了P. sinensis物种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 依据体侧色斑和背鳍前部形态的差异, 可将黄颡鱼分为对应于P. sinensisP. fulvidraco的两种形态类型, 但对尾柄长、吻长的测量发现二者没有差异。对70条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为: 两种鱼类有1个共同的单倍型; 两种鱼类的单系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都没有得到重现, 而二者聚在一起形成获得100%支持率的单系群; 两种鱼类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基因交流(Nm = 4.7); 两种鱼类在单倍型的巢式支系分析(nested clade analysis, NCA)中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进化谱系, 所有的单倍型以不超过5步的突变全部被纳入同一个进化网络中。因此我们认为P. sinensis不是有效物种, 而应被视为黄颡鱼的一种形态类型。基于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 本研究对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作了初步分析。群体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及Tajima’sD中性检验表明, 约在10.1-14.1万年前, 黄颡鱼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群体扩张, 推测这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单倍型多样度高(h = 0.857 ± 0.0014)而核苷酸多样度低( π = 0.0023 ± 0.0003)的主要原因。此外, 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缺乏明显的地理结构, 推测原因可能是历史上水系的连通促进了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9.
血雉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封面照片)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血雉属,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边缘及邻近的山系,包括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祁连山脉和秦岭地区,地理位置大约在26°0′~39°2′N,84°0′~108°3′E之间.在国外见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血雉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被列入中国濒危鸟类红皮书和CITES公约附录Ⅱ(郑光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1998).血雉亚种分化众多,由于羽色变异较大,其种下分类一直比较混乱.学者们的观点不同,从9个亚种至14个亚种不等,横断山区很可能是其分化中心(郑作新,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四卷.1978).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微型裸腹溞的生活史,探讨了当东湖养殖的鲢鳙密度进一步增大时,它们释放的化学信息素对微型裸腹溞的间接作用,同时也讨论了微型裸腹溞在高密度鱼类捕食下种群能够延续的可能机制。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无视力的生物能通过化学物质的交流来感知环境中的捕食压力,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的鱼类化学信息素对微型裸腹溞的生活史并没有显著影响,意味着微型裸腹溞有可能通过与该鱼类的长期共存而适应了这类物质。但是我们的结果与前人的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明显提高的总的后代数、平均怀卵量和内禀增长力;另外短的世代时间、小的初次繁殖时的体长和年龄有可能也是微型裸腹溞在高密度鱼类捕食压力下占优势的良好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