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该研究以模式物种(拟南芥、水稻、玉米)的MTP序列作为种子序列,对黄瓜MTP基因家族(CsMTP)成员进行了系统鉴定和分析;并以Zn~(2+)、Cd~(2+)、Mn~(2+)、Cu~(2+)、Fe~(2+)和Mo~(2+)处理后的黄瓜叶片和根系为材料,对CsMTP响应金属离子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为探究该基因家族对黄瓜重金属胁迫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黄瓜含有10个CsMTP,可进一步分为Fe/Zn-CDF(2个)、Mn-CDF(3个)和Zn-CDF(5个)三个亚家族,Mn-CDF成员含有保守基序DxxxD,Zn-CDF和Fe/Zn-CDFs成员含有保守基序HxxxD,大部分CsMTP成员含有6个跨膜结构域。(2)RNA-seq数据分析表明,CsMTP具备组织特异性表达和响应不同处理的特征,CsMTP11、CsMTP3和CsMTP7在不同组织和处理下普遍高水平表达,且外源化学试剂处理可诱导同一基因的不同表达模式。(3)RT-PCR分析表明,CsMTPs可被不同重金属离子诱导差异表达,包括不是MTP家族潜在底物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2.
分析我国山东地区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并对其耐药机制进行探讨。收集该省某三甲医院临床样本,用哥伦比亚血平板培养基对纹带棒状杆菌进行分离培养,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2种常用抗生素对纹带棒状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耐药菌株的耐药基因[aph(3”)-Ⅰb、aph(6)-Ⅰd、aac(6’)-Ⅰb, tetW, ermX, gyrA]进行扩增、测序比对,以探讨相关的耐药机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对耐药基因ermX、tetW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公式2-ΔΔCt计算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倍数。结果显示,共分离出纹带棒状杆菌83株,且均为多重耐药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表现为完全敏感;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表现出完全耐药,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86.7%(72/83),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38.6%(32/83);ermX基因的检出率为100%(83/83),tetW基因的检出率为88.0%(73/83),aph(3”)-Ⅰb基因的检出率为36.1%(30/83),aph(6)-Ⅰd基因的检出率为37.3%(31/83),aac(6’)-Ⅰb基因的检出率为15.7%(13/83)。ermX和tetW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所变化,但变化不明显。内在型耐药(cMLS)是菌株对红霉素耐药的潜在机制。结果提示,本研究调查医院的纹带棒状杆菌耐药严重,耐药谱较为广泛,须引起医院和实验室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 FEVR)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主要特征为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异常和病变。由于病变程度不同,临床表型可从无明显症状到眼睛完全失明。本文通过研究3个中国FEVR家系和1个散发型患者,探索其致病突变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收集家系中患者及亲属的外周血制备基因组DNA,设计引物以扩增FEVR致病基因FZD4、LRP5、NDP和TSPAN12的外显子区域并通过Sanger法进行测序。结果发现,在LRP5基因上存在3个未在dbSNP数据库及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中报道过的杂合突变p.M181R、p.R399S和p.G503R,以及2个已发现但未在FEVR中报道过的杂合突变p.R494Q和p.G876S。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5个突变位点均高度保守,为有害突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了这5个突变均不能激活Norrin/β-catenin信号通路,进一步证明了这5个突变的致病性。该研究扩充了我国FEVR疾病的遗传数据库,可为该疾病的分子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P.oryzihabitans)作为条件致病菌和院内感染菌,多见于免疫力低下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其抗感染预后良好,甚少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本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半月余,后全身乏力、气短、尿少3d,继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血培养中检出1株...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例可可毛色二孢致角膜溃疡。患者男,54岁,右眼发红,疼痛加重3天。眼科检查见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全层灰白色浑浊,呈地图状,面不平,前房下方可见淡白色沉积,余眼内情况窥不清。取角膜刮取物标本进行真菌荧光染色镜检和培养,对培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用E-test法进行丝状真菌药敏试验。真菌荧光染色后,镜下可见有隔菌丝。培养14 d有分生孢子座产生,分生孢子位于分生孢子座里。对培养出的丝状真菌进行基因测序,测序后确定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L.theobromae),临床诊断为可可毛色二孢引起的角膜溃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L.theobromae对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相对敏感。给予局部药物治疗,氟康唑滴眼液q2h滴右眼,同时使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0.4 g qd静脉滴注。患者治疗5 d未见好转,要求出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